2024-08-15 21:00
Kai.楷富|Wow這就是人生
人生的快樂,究竟來自結果還是過程?從生死議題,探討人生哲學
你害怕面對死亡嗎?生死議題一直是我們從小到大獨缺的教育,以至於我們面對”死“總有著未知的恐懼。然而,面對生命中各種必然的離去,如果不學習面對死,我們又能如何好好的生,找到活著的人生意義。
▍人生獨缺的死亡教育
有人曾教過你如何看待「生」與「死」嗎?至少在我成長的環境裡沒有,而且死這個字還是個禁字。
- 我記得小時候,每當講到有關死的話題或用字時,總被立馬喝止,彷彿說了與死有關的事,便會招致不幸。使得我直到中學時期,其實不太喜歡聊關於死的話題。
- 當時的我心裡其實很納悶,身邊的人雖總說死這件事不能亂談,但卻會在有意無意的閒聊之中提到相關話題。例如:有一天等我老了離世後,你就會開始想念了。
▍生日蛋糕與生命哲學
其實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的父母便在不知不覺中,用過生日來隱喻生死議題的教育。(當然父母本人也許不知道這層含義)
- 蛋糕上不斷燃燒著的燭火,象徵生命是不斷茁壯且閃耀的光芒。我們學習到活著的一天,都該讓自己像燭火一樣閃耀,盡情的體驗人生。這是關於「生」的學習。
- 那死的學習呢?當我們許完心願,父母會告訴我們趕緊吹熄蠟燭,於我們呼的一聲,將蠟燭吹熄,這原本代表生命不斷茁壯且閃耀的火光,也在此刻告訴我們:有生的一天,就有滅的一刻。
可是,儘管我們已經接觸了這麼多次的生死教育,卻依然沒有改變多數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態度。所以,人為何會恐懼死亡,也是我們該探討的議題。
▍人為何會恐懼死亡?
既然是哲學,我們思考的方向,就不該遊走在二元對立之間探詢答案,而是持續從中尋找其他可能與可行的觀點。目的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是給自己多一點的選擇。
- 我在拜讀過哲學人熊仁謙所寫的著作《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以印度哲學為師,找回內心的自由權》書裡了解到,在印度哲學的教育裡,其實會教導人如何看待死亡這件事。
- 印度哲學教導人們:人會害怕面對死亡,以及避諱談論死亡的原因,來自於「不了解」。
- 所以,只要了解就能讓我們不害怕死這件事嗎?其實我是支持這樣的說法。畢竟,人類的基因存有著對於不了解或陌生的事物,便會產生威脅感與遠離的習性。
- 我也發現,在我接觸到用生日隱喻生死的說法,以及讀到印度哲學裡的死亡的教育後,對於生死議題較能抱持開放態度來聊,因為獲得了確定性。
截至目前,我依然在自我覺察這行為背後所隱藏的動機。不過,能抱持開放態度探討生死,也是一大進步。
▍如何論定人生的勝利?
如果以結果論來論定什麼是勝利的人生,那我們所有人的結局都是公平的失敗。我們從生日蛋糕吹蠟燭這個隱喻中,了解人終將一死。無論你這輩子過得多飛黃騰達,又或是淒慘無比,結果都是一樣的。
- 忽然之間,現代人最在意的比較心態,似乎不怎麼重要了,根本沒什麼好比。因為比較的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我們依然會在同樣的旅途終點相見。了解死亡這件事情,不是你的唯一特權行為後,似乎沒這麼可怕了。
▍人因何而快樂?
《相聲瓦舍》創辦人馮翊綱老師,是我很喜歡的一位相聲表演藝術家與語言藝術家,我經常重複看他的各種訪談與演說。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在TED裡演講過的一段話:
「我們都該想一想,如何運用自己燦爛,但是說不定很短暫的人生,去做一件真正喜歡,而且又能夠令別人快樂的事情。」
這句話呼應了,死是人的終點,我們更應該專注在人生的過程。可是,如何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快樂呢?
- 很多人都有設定目標的習慣,也享受著達成目標時的成就感與正向回饋。可是,我們也必須認知到,這世上也有很多人,在達成別人眼中所羨慕的事情後,卻一點也不快樂。當你誇獎他的成就時,對方反而倒出更多的苦水給你聽。
- 有的人則很享受達成目標後的成就感,看似因結果而開心。但如果你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當你問對方如何達成目標的時候,對方更多的激情與喜悅,來自於分享「過程」。熱情激動、滔滔不絕與你分享過程中的酸甜苦澀情緒,更勝於結果所帶來的喜悅。
我認為,其實過生日最快樂的地方,不在於吹蠟燭的時刻。因為,我知道吹完之後,生日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 反而讓我開心的地方在於,家人或朋友準備拿出蛋糕,準備一切事宜的過程。或是,為了給驚喜,將蛋糕藏於門外,並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之下,將蛋糕送入,這些時刻真的有趣極了。
- 所以,關於如何論定人生的勝利,以及人因何而快樂的問題,是不是該換個觀點重新定義。說不定人生的快樂,其實不是來自於達成目標這件事,而是你如何一步步的付出努力,或是嚐盡失敗,但最終依然達成目標的過程與自我實現。
▍我們最終都必須了解自己的快樂
前面說過,印度哲學認為,人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源自於不了解。然而,更多現代人卻無法好好活著,甚至認為死或許是一種解脫,所以我們更該思考,人因何而快樂?
- 我想,解決的辦法可能就如同印度哲學教的一樣,當你越了解死,便越能降低恐懼,甚至增加我們活著的勇氣。我們最終都必須了解,自己的快樂從何而來。
- 在自我探索了很久以後,我其實了解,此刻能讓我快樂的事情,並非單單只是結果所帶來的成就感。因為,每當我達成目標之後,總會感覺快樂好短暫。為了持續獲得這份感受,只好在一次設定目標與完成,好似被多巴胺綁架一樣。
- 只有在輸出我的所學與生命體驗的時刻,能讓我感受到另一種有別於快樂的短暫情緒,一種能夠綿延永續的滿足感,讓我體驗到生命與生活的平靜。
- 同時,在分享的過程當中,我其實也是一幕幕的回顧所經歷的一切:嚐盡了多少失敗、如何與比較心態共處,與自己的內心搏鬥了多少回合。那清晰明確的瞭解自己,究竟成長了多少與走得多遠的感覺,著實讓我著迷。
最後,其實有很多論述在探討,到底是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其實我們能聰明的選擇第三個觀點:「都很重要」。
- 結果不一定能帶給我們快樂,過程也不一定就是快樂的源頭,與其在這兩個觀點上做選擇,不如選擇同時關注吧。
- 畢竟哲學講求的,從來不是二元對立的結果,不要只被眼前看到的選項,限縮了我們的選擇,這並不會讓人從心感到自由。
所以,你的快樂來源是什麼呢?歡迎你留言與我分享。
▶️ 延伸閱讀:滿意人生的達成,你需要理解的3個本質邏輯:人生意義、內在快樂、比較心態
▶️ 推薦閱讀:道歉道得好,人際關係沒煩惱?關於真誠道歉,你該知道的3件事
▶️ 收聽推薦:歡迎你至《Wow這就是人生 Podcast》收聽《EP210|人生的快樂,究竟來自結果還是過程?從生死議題,探討人生意義》節目內容,讓我們陪你閒聊人生中的大小事。
深度閱讀:《Kai.楷富|Wow這就是人生》專欄裡還有很多文章,邀你閱讀,成為更好的自己。
▍邀你追蹤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