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12:17
采實文化
不當網紅也要經營自媒體?教你開啟個人品牌,加分未來個人履歷
打造個人品牌形象,讓每個努力都有目的
在過去的職場環境,每一個專案的執行、每一個銷售的成果,都會隨著專案結束或時間的過去,這一切就必須全部歸零,無論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懊悔,基本上不會留下任何的遺跡,只有當下的夥伴記得這些革命情感的過程。
這樣的工作模式,是不是像極了我們每一次找工作、換團隊的標準作業程序,每一次的成果,看似都無法累積,求職表上除了職位與期望待遇,這些工作執行的故事就只能列表在履歷的後半段,而且還不一定有人看。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一間公司的HR 在瀏覽履歷時,一份資料通常在30 秒之內就會做初步判定,甚至聽過某些資深人資,會在10 秒內決定是否繼續看下去。
除非你曾任職的是上市櫃公司,並且具有規模的知名企業,否則公司名稱真的不是這麼重要,會被關注的反而是產業內容是否符合需求,以及專業素養的程度。
這短短的10 到30 秒之間,我們能做的事很有限,要擺脫流水式的記載,只有建立個人的專業形象,列表出個人在外部所累積的作品內容,才能吸引人資或合作夥伴繼續往下看。透過這些故事所記載的專業項目去了解你,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辦法與其他人不同,取得更多的機會,談到更好的薪資條件,而選擇權,就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建立個人品牌形象,不僅止於拍幾張專業的形象照,或是把各項專業執照列表出來,就可以達到想要的效果。
而是必須透過公開平台,將所經歷過的工作內容,做成具有專業程度的故事篇章,在網路上供所有人瀏覽,並取得認同,也就是必須將自己當成公眾人物去耕耘,堆疊網路聲量和資料可被搜尋的數量,達到專業領域的認同感。
如果無法累積過去每一個項目的內容,每一次都必須重新來過,那這些過去的努力就沒有實質的目的,只是變成一次次的流水帳,下一個任職的公司或合作夥伴,就必須再花時間觀察彼此,每一次都必須歸零,就變得非常可惜。
要在哪些地方建立資訊?
累積個人品牌形象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將資訊建立在自媒體上, 透過Facebook(FB)、Instagram(IG)、YouTube 等平台,去發布你想傳達的內容。
這些平台的屬性也有不同的特質,FB 適合長篇文章,深度討論主題內容的形式;IG 適合圖片和短影音的高互動模式,問答互動的操作更是目前線上的主流觸擊方式;YouTube 的操作難度比較高,需要多媒體人員的協助,但若能夠直接得到廣告商的分潤,也是一種額外的收益來源。
至於其他可以建立資訊的公開平台, 還有方格子VOCUS、痞客邦PIXNET、Medium、Matters 等, 這些平台各自有不同的經營模式,該如何發文,以及適合發那些內容,參考平台內的活躍作者,就可以得知一二。後面的章節,會再一一解說各個平台的創作屬性,以及該如何設定文章內容。
若可以撥出一點預算,也稍微懂得版面編輯,建立WordPress 的個人網站更是可以在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優化)上加分不少。
經營個人形象品牌,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讓所有的點擊與流量,回到自己的身上,創造更多的互動和商業合作的機會,所以在這些公開平台上建立資訊,是絕對必要的工作項目之一。
不用任何身分,都可以創作內容
許多人覺得經營自媒體就是要當網紅,當網紅才能創造內容,但就算我們不是網紅,也要讓職場上的工作夥伴認識自己,一樣可以透過專業讓他人了解自己的特質,不用擔心自己是素人就不敢創作,別忘了,哪一個網紅不是從素人走上來的。
如果你原本的工作屬性就是行銷、作者、講師、高階主管或企業主等相關的職務,那對於經營內容是再輕鬆不過的事。
但大多數人都不具備以上的條件,只是一般的藍領、白領階級,甚至家庭主婦、自由工作者為居多,在這樣的條件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將自身所擁有的專業,轉為有價值的資訊。
也有身為業務的朋友,認為自己並不如專業內勤有深厚的文字底子,要創作內容會覺得沒有說服力、沒有公信力,但市場上卻是最缺乏這種自我經營者。有明確的產業目標,有明確的受眾,也有明確的產品轉換,缺少的只是有力量的資訊平台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與能力。哪怕撰寫的經驗稍弱,或許表達的方式不如專業人士流暢,這些都能透過公開平台的內容去補足缺口,並不用每一項觀點都需要自己鋪陳。
把公開平台的資訊,整理成懶人包,將產業的脈絡,以及產業的總體經濟相關內容,持續的追蹤、持續的探索當下的時事狀態,都可以讓讀者因為你的關係,了解更多產業內的資訊。就算讀者當下沒有需求,但往後若產生需求,就有機會成為讀者的首選。也會因為長時間的經營,讓產業內的業主看見,創造合作的需求及挖角的可能,這些都是經營自己可能得利的成果。
除此之外,真的想不到經營自己會有什麼損失,若硬要說,大概就是會減少睡眠的時間與玩樂的時光。
哪些是有價值的資訊?
職場每一項的工作經歷都會有主軸內容,這些內容通常具備一定的專業性,而這個專業性就有價值讓我們去轉為影片、圖片、文字、音訊⋯⋯。
在初期建立內容階段,肯定會遇上很多困難,尤其是紀錄的內容會出現許多個人抱怨,以及負面的觀感,也包括對於人事組織的不滿,但這是正常的必經過程,很少有人一開始就能抓到重點。
要跨越這道門檻,其實不難,只要把你自己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以及解決的方案條列出來,透過每一次的紀錄去理解過程,也透過這個方式去觀察事件的原貌,時間久了,這些能力會自然地成為你的工作基礎。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跟過去會有點不太相同,看事情的角度、面對問題的態度,都會有很大的轉變。
個人品牌強調的是個人魅力與個人觀點,不論你過去職場的階級如何,就算只是位於基層人員,也具有條件可以去分享內容。
職場環境上,隨時隨地都有新人踏入這個領域、有更多人想跨足你所熟悉的專業環境,你的經驗與工作法則就是這些人最好的分享內容,不用擔心自己的不足,重點在於你是否願意跨出這一步。
堅持,是累積的第一條件,也是未來的個人履歷
長期輸出內容是建立個人品牌最重要的關鍵,大多人在這條路上只有三分鐘熱度,個人品牌需要長期性的更新,哪怕一個月只有一兩篇的進度,時間越走越久,就會持續地累積作品數量。
有些人經營自媒體很在意是否有人看,但我們在經營之前就已經定義是個人的職場紀錄,主要受眾是未來的合作夥伴及應徵企業,沒有其他流量也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不需要太放在心上。
但誰也說不準,哪天運氣好,文字紀錄不小心被分享轉發,造成市場的迴響,不也是額外的收穫嗎?
我們該做的,就是不斷的產出內容、不斷累積,讓個人形象更鮮明,讓專業更具信任感。
當你的資訊或作品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可以嘗試往投稿的路上前進,讓你的想法與文字被更多人看見。社群媒體是一個驗證自身能力的地方,只要有公開平台願意用你的東西、展示你的作品,就代表內容具有一定的品質、與知識價值,繼續往同個方向努力,實力就會不斷提升。
社群媒體已經是每個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私人的生活分享,從現在開始,也請你開啟一個公眾的帳號,累積未來每一個經歷過的故事,讓所有人可以透過自媒體而了解你,開啟個人品牌的專業形象。
本文摘自《沒名片,你就是招牌:求職、換工作、轉行、接案、創業前,一定要懂的個人品牌經營學》,作者:葛捷思(陳昭文),出版社:采實文化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