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0 12:30
陳韋蓁
對人不對事,還是對事不對人?運用轉念的力量,幫自己跳脫框架。
LINE跳出訊息,是前同事Y。
「下禮拜你有空嗎?可以到某地方講課嗎?」
我回訊問了狀況,還有日期時間地點,評估一下自己這個月的行程,應該是可以的。
於是,意外地,接到一個小專案。
這位前同事Y,還記得他剛到前公司時,他的說話語氣跟態度,讓我很不舒服,我跟他有諸多部分需要磨合。
坦白說,當時的我有情緒,而且腦袋很多念頭。
但後來,我試著慢下來,看看自己為什麼生氣,是哪個點讓我過不去,
是真的無法接受嗎?還是一時的情緒?可以商量跟調整嗎?
沉澱過後,我猜想,他可能有面對客戶的壓力,想把事情做好,或是他部門政策有所調整。
反正,我只有某專案會跟他接觸,試著跟他幾次溝通後,幾個月下來,習慣彼此的做事方式之後,倒也相安無事。
但我從沒想過,離開前公司之後,我跟他會再有聯繫。
「我很好奇,你怎會想找我?」我問前同事Y。
「不知道耶!剛好有人在問的時候,我就想起你,所以就問問看。」
聽起來他是幫忙想辦法找人,有顆善良熱心助人的心。
也謝謝他有想到我,願意給我機會。
每個人在對人對事,在不同場合,都有各種不同的面向。
我因為專案跟他有所接觸,只有看到他這個人的一小部分,如果當初就這樣評論一個人,似乎有點太過武斷,也不夠客觀。
對人不對事還是對事不對人。
我們常會因為討厭某個人,而不喜歡他做的每件事。抹煞了這個人的優點長處跟表現。
如果可以屏除己見,單就事情來看待,即使不喜歡的人還是有可取之處,值得讚賞。這樣就能更客觀地看待處理每件事情。
當然,這很不容易。
每個讓你有情緒的事件,都是自我成長跟學習覺察的好機會。
假使能在事件裡,趁機探索自己的情緒、觀點與期待,釐清自己的想法脈絡,就有機會更了解自己,心態上也會更自由開闊。
心念若改變,卡關的地方,就可以慢慢鬆動掙脫。
我們無法改變事情,但可改變面對事情的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