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下班時間,桃園中山路上交通壅塞得讓人心浮氣躁。我被困在車陣裡動彈不得,只能不斷看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幼兒園的孩子在門口等到天色全黑,媽媽才總算趕到。
當時只覺得是因為雨天造成的的塞車潮,沒想到今天一早打開新聞,才發現這場大塞車的背後,竟是一場公車司機與高中生爆發肢體衝突的事件。
	
		
		
		
		
		 (示意圖/中央社資料照)
	
	(示意圖/中央社資料照)
一、輿論的第一反應:誰先「嘴」就該負責?
新聞曝光後,輿論立刻炸開。許多留言一面倒地指責高中生:「嘴太秋」、「不懂禮貌」、「誰叫他口不擇言」。甚至有人說:「司機應該早就被氣壞了」、「這種屁孩活該被教訓」。
然而,事件真的有這麼單純嗎?
當我進一步去找現場影片,重播爭執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反應,事情的樣貌開始變得不太一樣。
二、衝突的起點:一句「你少投錢」
影片中,爭執一開始非常瑣碎。
司機用不耐煩的口氣對學生說:「那個投13,你投18? 快補錢啦!」
被懷疑少投錢的男同學並沒有情緒爆發,反而走近駕駛位冷靜回應:「可以麻煩你數一下嗎?」
司機回:「我現在有辦法數嗎?」
男同學解釋:「我剛剛真的數了,在上車前已經數了兩次以上。」
司機:「兩次勒~(不屑的語氣)」
男同學最後說:「如果你不相信我,我可以直接下車離開。」
司機乾脆說:「喔好啊,那你下車離開。」
學生真的下車了,但司機一路上仍持續碎念,口氣充滿不滿:「做功德你知道嗎?我很少跟XXX講話。」
三、火藥桶被點燃:一句回嗆換來十幾拳
與被懷疑少投錢的同學同行的朋友,顯然對司機的態度非常不滿。
下車時,他忍不住回了一句:「你錢都不會數,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這一句話,就像火柴點進油桶。
司機立刻衝下車追了出去,兩人在人行道上發生激烈衝突。
根據目擊者描述與影片畫面,司機以身材優勢對高中生連揍十幾拳,整起事件從口角升級成了暴力事件。
四、情緒失控,是誰的錯?
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這件事情其實牽扯的不只是「誰先開口」的問題。
我們必須誠實地面對兩個事實:
1.學生的確有言語挑釁:
那句「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對任何一個大人來說,都是刺耳的話。但同時,這也是一個情緒反應,而非肢體威脅。
2.司機的行為卻失控太多:
身為一名專車司機,面對的是放學後的學生群體,更應該展現的是情緒管理能力。當他選擇「用拳頭處理問題」,也等於親手毀掉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與社會信任。
這不再只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一堂真實的情緒教育課。因為一瞬間的衝動,可能換來的是工作、名譽、甚至刑責的代價。
五、換個角度想:學生能不能更聰明一點?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誠實面對另一個現實:學生的「義氣」很可貴,但面對一個已經情緒不穩定的大人,逞口舌之快,可能會把自己推向更危險的處境。
其實當下也有更好的選擇:
- 拿起手機,錄下司機不當的言行。
- 向學校、家長或警方檢舉處理。
- 保持冷靜,讓對方錯誤的行為自己說話。
這樣不但能保護自己,也能用制度與證據讓對方負起責任。
六、情緒,是每一個人的課題
這起事件對大人來說,是「情緒失控的代價」;對學生來說,這是「智慧處理衝突的功課」。
我們無法預測生活中什麼時候會遇到衝突,但我們能選擇的是:
- 不讓一時情緒毀掉一切;
- 不用逞一時口舌讓自己陷入危險;
- 學會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暴力不該是情緒出口。 社會不該是讓拳頭說話的戰場。
這起事件之後,司機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學生們,也該學會在現實世界裡,用智慧保護自己。
如果當時,換作是你——
你會選擇逞一時口快,還是用另一種方式讓正義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