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00:00
蒔緣
題外之筆—投稿審題失誤有感
近日,終於在期限內上傳了6萬字以上的散文集,準備投稿《磺溪文學第33輯─彰化縣114年作家作品集》徵集;這也才有時間提筆,抒發一下這段時間的心境。

我用文字鋪陳回憶,記錄人生的曲折與微光,從天南寫到地北,洋洋灑灑六萬多字,仿若把半生交給了這噠噠噠噠的鍵盤聲。那時我對自己寫的東西充滿信心,也充滿期待,直至接到作品未獲青睞的通知,我才靜下心來重新翻閱簡章,赫然發現:原來徵文內容,是希望圍繞「彰化」這個主題,書寫與彰化縣有關的人事時地物。
這一當頭棒喝令我呆住,一時無法接受;心頭湧起的不是懊悔,而是羞愧。不是因為作品未得獎,而是身為一個經常提醒學生「讀懂題目再寫」的教師,竟然在自己的寫作裡,忽略了這最基本的一步。我不是沒看過簡章,只是太過專注在自己想寫的內容、想表達的情緒,以致眼睛看過去了,腦袋卻沒真正停下來「讀懂」那幾行關鍵的文字。
這樣的教訓讓我明白,寫作的熱情固然重要,但再奔放的筆觸,也要有引導的方向。題目的設定不是限制,而是創作的座標;就像船要有航海圖與指南針作導航,散文的情感與記憶,也需要在適切的主題中才得以被看見、被理解。失去航向的文章,猶如一首唱錯場的情歌,不是不好,只是「不適配」。
第二次參加磺溪文選徵集,我謹記教訓,從閱讀簡章開始,一字一句地審題。我開始回憶起故鄉童年生活片段,下筆之時,那些不可磨滅的珍貴,很自然地一一浮現。跳過異地求學階段,續而描述著嫁為鹿港媳婦的所見所聞。後章所寫即是我遊歷彰化各地美景、遍嚐彰化各鄉鎮代表性美食的所見所聞。經過潤飾的生活點滴與閱歷,自己細細讀來,像是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我對話,那是一種真實、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有時候,錯誤是最好的老師。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教學的初心,也讓我在寫作的路上更謙卑地學習。從這次「題外之筆」的經驗中,我記得了:寫作不是自說自話,而是一場與題目、與讀者、與土地的對話;而這場對話,從「懂題」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