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 10:00
潮健康
壓力太大竟會造成耳鳴!醫:「3大危險耳鳴症狀」勿輕忽
潮健康/生醫時代專訪
台灣每5人就有1人耳鳴! 耳鳴與哪些病因有關?
常常「耳鳴」卻找不到病因?耳鳴一般是外界無聲響發生時,個體聽到尖銳、轟鳴或是與心跳同步的脈動聲。根據統計台灣每五人有一個人曾有耳鳴問題 ,成年人耳鳴的盛行率高達15-20%,是最常見的耳鼻喉科就醫原因之一。全煜耳鼻喉科副院長、耳鳴專科醫師林岱樓醫師提醒,耳鳴及聽力變化並非只出現在老年族群,青壯年也要當心耳鳴與壓力、疾病的相關性。
林岱樓醫師指出,臨床上耳鳴病人最常自訴的耳鳴症狀,包括尖銳聲、轟鳴聲或是心跳般「呼呼」振動的脈動性耳鳴。耳鳴通常維持一段時間後消失,其頻率、症狀與原因相對複雜,必要時應尋求專門診斷耳鳴的專科醫師進行詳細診斷。可能引發耳鳴的疾病及健康因素包括:
1. 耳垢堵塞耳道
2. 感冒引發中耳炎
3. 潛水壓力落差導致耳內出血
4. 長期患有慢性病特別是心血管疾病
5. 意外事件或外傷導致耳蝸或聽覺神經受傷
6. 生活壓力過大、不正常作息造成身體發炎
7. 腫瘤壓迫
8. 中耳積水
林岱樓醫師表示,許多患者認為自己耳鳴是因為壓力大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經過作息調整就能恢復了。但臨床案例中,有青壯年患者被發現是腫瘤壓迫造成中耳積水,導致長期在聽力上彷彿隔著一層膜,也會不時出現耳鳴現象,若延遲治療將有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聽力受損,甚至造成更大的健康傷害。
單側耳鳴比雙側耳鳴更危險? 3大危險耳鳴出現務必盡快就醫
每個人耳鳴因頻率、狀態與程度不同,什麼情況下應立即就醫?林岱樓醫師提醒,出現「單側或雙側耳鳴超過48小時」、「明顯的聽力下降」、「劇烈的眩暈感」其中一種狀況,就要當心「耳鳴」與其他潛在病因有關,尤要特別注意「單側耳鳴」症狀,部份重大疾病如鼻咽癌、聽神經瘤都可能引發單側耳鳴,務必及早至耳鼻喉科就醫接受評估。
林岱樓醫師說明,耳鳴視持續時間可主要分為急性耳鳴與慢性耳鳴。耳鳴發生一個月內稱為「急性耳鳴」,急性耳鳴患者若積極治療,大部分可恢復到原本的聽力。反之,持續三個月以上的「慢性耳鳴」,容易有較高風險無法恢復聽力,慢性耳鳴的治療會以舒緩症狀、降低耳鳴不適為主。
耳鳴與鼻咽癌、聽神經瘤有關? 耳鳴未處理恐併發憂慮失能
林岱樓醫師表示,耳鳴臨床表現非常多樣化,也受到各種環境、飲食、生活型態因素影響。通常耳鳴並非直接造成聽力受損之原因,但過度影響生活品質的耳鳴,有可能併發情緒障礙包括焦慮、憂鬱問題乃至失能。常見的耳鳴發生危險因子包括:
1. 慢性疾病患者 : 本身有心血管相關慢性病,容易因血液循環不良、發炎反應而耳鳴
2. 作息不規律 : 生活壓力過大、作息紊亂等皆會促使身體容易處於發炎反應,
3. 鼻咽癌 : 受飲食文化影響,亞洲地區如台灣、新加玻、馬來西亞、中國沿海有較高罹患鼻咽癌的比例,鼻咽癌前期經常出現單側耳朵積水、耳鳴、耳悶、耳脹等症狀。
4. 職業環境噪音暴露 : 部份特定工作型態必須暴露在高分貝噪音中,長期下來會對聽力造成損傷,也會經常出現耳鳴現象。
5. 聽神經先天性因素 : 因遺傳導致的聽神經敏感,容易因為感冒引發的發炎性壓力,造成中耳炎與耳鳴。
慢性耳鳴治療非一蹴可幾 醫:耳鳴發生後這些事別做
林岱樓醫師指出,一般耳鳴尤其是慢性耳鳴治療通常需要持續一段時間,目前耳鳴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不過有兩成左右的患者對藥物或行為治療反應不佳,可能需要藉由針灸、電刺激、磁場刺激治療等,但其適應症範圍有所不同,必須經由專科醫師評估再進行。
此外,坊間常聽到的「高壓氧」治療對突發性聽障效果較為明顯,有效比例約在4成左右,現今國內有醫學中心採取藥物搭配針灸與高壓氧,針對中度以上的突發性聽障進行「三合一」治療,有一定治療幫助。國外臨床研究則已有試驗將PRP增生治療用於治療聽力及耳鳴症狀,惟目前仍無明顯有效證據,須待後續進一步研究證實。
林岱樓醫師建議,耳鳴疾病與整體的身體狀態息息相關,通常治療前會與患者確認是否有慢性疾病,若有則會以慢性疾病控制為優先考量。發生耳鳴時短期應避免飲酒至少2週,盡量規律運動幫助提升末梢血液循環、維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工作超過2-3天以上。醫師提醒,耳鳴是身體因壓力過大或過度疲累所發出的訊號,切勿因小失大忽視了耳鳴背後的健康警訊。
延伸閱讀:
耳鳴是新冠後遺症? 他中耳積水竟是「鼻咽癌」! 3大危險耳鳴要當心
聽不懂同事說話恐是「晚發性聽損」! 哪些人應考量植入人工電子耳?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