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6 07:00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
泰勒絲推薦!《沼澤謀殺案》狂銷600萬冊小說改編電影

1969年,廢棄防火塔下的沼澤地,一名男子的屍體被發現,可是現場沒有任何足跡,於是小鎮居民把兇手矛頭指向,「沼澤女孩」。
由奧莉維亞紐曼執導的《沼澤謀殺案》,改編自動物學家迪莉婭歐文斯於70歲出版的首部小說《沼澤女孩》,該作不僅被電影女主角黛西埃德加瓊斯、主題曲唱作者泰勒絲所大力推薦,在全球更是狂銷600萬冊,成為無人不曉的現象級小說。
時間回溯到1945年,女孩和家人們住在優美濕地中的棚屋,可是在長年忍受父親的家暴之後,母親、姊姊和哥哥紛紛出走,只留下女孩獨自與酗酒的父親生活。久而久之,女孩學會了與父親的相處之道,那就是:不要妨礙他的生活。
保持距離、當個隱形人沒有這麼難,只是當父親最後也選擇離家,女孩又沒有和同齡者相等的衣著及教育程度,所以只好把所知的處事道理用於人生,開始躲避居民們的不善眼光,並在濕地中自力更生,唯一的朋友是大自然。

所以當女孩漸漸長大,就算遇上了主動靠近且想進一步發展的男人時,觀眾仍無法預測兩人之間會產生何種火花與未來,因為女孩早已不需要任何男人、任何社會資源來引導和幫助。然而,這卻不代表女孩沒有對他人好奇、對愛情渴望的心理,尤其當對方也一樣喜愛大自然、懂得羽毛,具有魅力。
於是在父親改變了女孩的生命之後,故事再藉由兩位男人,兩段愛情故事,來試圖影響女孩。然而我必須誠實說,其實不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這部作品都沒有能在第一時間就令我被深深吸引的魅力,反而多數時間像是隔著距離在「認識」這部作品。

可是,這不就是居民眼中的沼澤女孩嗎?神秘、隔閡,只能憑藉猜測與想像。
因為故事是藉由幾乎被動的女孩與不斷襲來的外界影響,來引發後續情節的,因此隨著發展,觀眾既像是小鎮居民又像是女孩,空虛、迷途、尋找,堅定後長大,跟著角色共同體會到渺小種子在心中發芽,在心田盛出花朵的滋味。

也使我感到《沼澤謀殺案》彷彿是部互動式電影,到了電影的結尾,我和角色共同成長了,而這般感受讓我愛透了這個故事。同時,結尾設計也象徵女性非為男性所支配的生物,女性和男性平等,遭到不公平的對待時會反擊,而對於愛情,女性能選擇所愛,選擇心之所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