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5 15:00
失敗要趁早 - 張念慈
為什麼女兒總是對媽媽又愛又恨?從童年陰影到自我救贖,學會 3 個方法找回自己

小時候我超崇拜我爸,後來卻長達數年,極度恨我爸。
理由是,我媽。
我家有四個小孩,我媽是典型家庭主婦,在家相夫教子,每天生活重心就是等我爸回家吃飯。
我爸上班賺錢養一家六口,兩人卻常因為股票投資失利、我爸參加社團活動不在家、各式各樣理由常常吵架。
兩個人當年年紀輕,根本不知道什麼親職教養方法,每次都是在小孩面前激烈爭吵、丟東西,所有惡毒的言語都全出爐。
每次吵架完,我媽就會跟我說「如果不是因為你們,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我爸參加社團當理事長,假日忙活動,我媽就抱怨我爸在社團一定有外遇。
我怕死了,常躲起來哭,覺得自己好糟糕,都是因為我被生下來了,我媽才離不開這樣的環境,是我害我媽不幸福。
我開始恨我爸,不再跟我爸聊天,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媽?他就是我媽口中那個渣男代表。
國小五年級的時候,我在作文裡寫,我爸媽常因為玩股票吵架,我總是哭。班導師打電話給我媽,我媽把我痛罵了一頓。
「我們沒有吵架,我們感情很好,你說謊,我跟老師說你亂寫。」我永遠都記得我媽說的話。
我不懂,到底哪個才是真實?所以一切都是我的錯?
我愛我爸媽,但也好恨他們,這樣複雜的情緒一直如影隨形。

我努力工作、奮發向上,因為我相信,只有我夠傑出是個乖女兒,才可以讓我媽感到驕傲,才有機會捍衛我媽。
很久以後的後來的後來,我才發現自己為了當一個乖女兒,扭曲了許多現實。
我想起,小時候當爸爸試圖停止衝突時,我媽卻繼續緊追著不放;過去總是溫柔愛笑的爸爸,為了迴避衝突變得痛苦不堪。
我爸,也曾經歷過和我相似,因媽媽造成的心理創傷。
我爸不是十惡不赦的惡魔,但我媽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天使。我對爸爸的憤怒和怨恨,其實都夾雜著媽媽的情緒。
其實,我爸和我媽,就只是一對很平凡的,明明愛著對方,但不知道怎麼好好溝通的夫妻而已。
我爸和我媽都為家庭付出很多,只是因為工作、育兒繁忙,他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溝通,親職教育處於幼稚階段,所以才讓我承受如此多的傷痛。
我學會釋懷,希望可以從新開始,去愛我爸和我媽。

例如,面對母親的指責和批評,我們可以這樣保護自我情緒和回應:
①把指責和批評,轉化為優點:
「整天只會計較這些小事要幹嘛?」>>『那不是計較小事,是謹慎。』
②捍衛自己的情緒:
「妳都不聽我的話,我去死一死好了!」>>『媽,如果我對你說「我要去死」,你的感覺是什麼?』
③ 主動說出自己的要求
「我以後不想再見到妳!」>>『妳現在情緒上來了,我們晚點再說(離開現場)。』

不需要成為媽媽的複製品,也不需要填補她的遺憾。每個乖女兒要找回自己,就從和媽媽立下邊界感開始,學會不需要遍體鱗傷的去愛彼此。
讓我們一起哀悼為了成為乖女兒,不惜奉獻靈魂而逝去的那些時光吧!接著,撕掉乖女兒的標籤,並告訴自己「當一個還可以的女兒就夠了!」
【延伸閱讀】「我愛你,你就必須聽我的嗎?」父母與孩子最好的距離:擺脫以愛為名的支配,把「課題」還給孩子
【延伸閱讀】孩子跟你說「不可能,我做不到,我沒辦法!」怎麼辦?傳奇太空人教你3個克服萬難的心態《打敗不可能》
【延伸閱讀】麥當勞爭議事件簿:少女遭性侵、男校揪團買麥當勞嗆女權...家長可以帶孩子從中學什麼?3個長成溫暖大人的建議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