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10:56
夫子。旅食趣
龍潭聖蹟亭 過化存神 感念古人對文字的尊敬
桃園市龍潭聖蹟亭,國內目前保持最好、規模最大的敬字亭 (惜字亭)。四周林木蒼翠環境幽雅,長方形三進式中軸對稱格局,莊嚴敬肅古味盎然,由外走進聖蹟亭,通過山門、頭門、中門拾階而上,行經文昌石筆,聖蹟亭每一建築細節值得細細品味,聖蹟亭爐口上方「過化存神」刻字,充分體現古人對文字的尊敬。
桃園龍潭聖蹟亭,市定三級古蹟,位於桃園市龍潭區聖亭路81號旁,始建於清朝光緒元年 (1875),期間有多次整修,現今樣貌為日治時代大正十四年 (1925) 所修。
龍潭聖蹟亭四周林木蒼翠環境幽雅,長方形三進式中軸對稱格局,莊嚴敬肅古味盎然。頭門設有門枕石,門枕石又稱為乞丐石,因為在以前每逢有祭祀時,都有乞丐坐於門枕石上,等待祭祀結束後,向人們乞討些食物充飢。
日治時期大正十四年 (1925) 重修聖蹟亭時,除重新移基砌石,將爐台的座向改為 [乾山向] (北朝東南) 為現今樣貌,並在二進院落設置兩旁石燈共六座。民國65年 (1976) 地方人士修護聖蹟亭時,除在庭園東側增建牌樓 (山門) 外,並將六座石燈全數移至庭園西側邊緣,做為庭園裝飾。
聖蹟亭也就是焚燒字紙的焚化爐,又稱敬字亭、惜字亭或敬聖亭,古人認為文字是聖人倉頡所創造,敬惜文字也就是敬重聖人,因此不忍見到文字受人踐踏污損,所以將字紙撿拾收集之後焚燒,焚燒後的灰燼則稱之為「聖蹟」,然後將灰燼包好供於倉頡牌位之前,最後選定日期以樂隊恭送聖蹟入海或河流之中。
通過山門、頭門、中門拾階而上,行經文昌石筆,聖蹟亭每一建築細節值得細細品味。
聖蹟亭位於方形洗石子台基上,亭體設計頗具特色,上中下三層分別以中國傳統的「六氣」、「四象」、「八卦」為設計理念。
聖蹟亭台基上立有12根石柱,圍以透空紅磚砌牆,亭體正後方矮牆由透空形式變成實心紅磚護欄,藉此象徵靠山的概念。基座的四個角落雕刻有「螭龍吞腳」(螭龍,龍生九子中的次子,又稱螭吻,相傳螭龍貪吃,什麼都吃,甚至把自己也吞了,只剩一隻自己的腳哽在喉頭,所以稱為螭龍吞腳,有鎮邪作用),螭龍上方有巴洛克風格對稱紋飾,仔細觀察前方左右正為勳章飾 (鮑魚飾),後方左右為花草紋飾,可見是日治時期所修築的。
下層亭座為八角平面,象徵「八卦」,正三面刻有圖紋,雕工精巧可能是光緒元年創建時就有的雕飾,分別是麟吐玉書、鳳鳥銜書與祥獅含劍。
層為四方形,象徵「四象」,正面為爐口,額匾題字為「過化存神」,左右內外有兩對聯,一聯寫著「文章到十分火候,筆墨走萬丈銀瀾。」,正面兩旁石柱上書「鳥喙筆峰光射斗,龍潭墨浪錦成文」。 其中的鳥喙筆峰光射斗是因為爐體的前方正對著鳥嘴山 ,龍潭墨浪錦成文則是形容龍潭的文風鼎盛,人才如浪般滔滔不絕。
仔細觀察其他柱聯,發現一則有趣柱聯:「自古能知化丙者,於今便是識丁人」,國中課本有教 [往來無白丁] 白丁就是不識字的人,[識丁人] 當然是指識字之人,天干丙為火,化丙就是以火焚燒,表示前世能敬紙惜字,必也付諸火化,今生便能成為識字之人,在文盲眾多的時代,藉此鼓勵人要讀書識字,有教化作用。刻有「文章炳於霄漢,筆墨化為雲煙」柱聯的那面,保存著四面碑文,第三塊是光緒元年 (1875) 時落成的碑文,第四塊碑文左上方的 [鄧觀奇],就是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曾祖父。
蹟亭最上層為六角形,象徵「六氣」,正面有已風化磨損只見一龍的雙龍環抱「聖蹟」雕字,頂處放置一葫蘆寶座,石雕的兩側,兩塊石板上分別刻著「光燄萬丈、風動四方」。
龍潭聖蹟亭,如何去:
地址:桃園市龍潭區聖亭路81號旁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