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7 07:00
穗波心理師
有一天,我的王子變青蛙了?!從心理學觀點看愛戀中的「蛙化現象」與「蛇化現象」

「蛙化」的過程,猶如「一粒屎壞了一鍋粥」,那粒「屎」的發現,猶如「部分」破壞了「整體」,而且這個「整體」大部分是我想像出來的,「蛙化」的心理過程可以被描述成:「部分」的真實出現,因為和想像的「真實」調性差異過大,因而毀滅了想像的「真實」,導致於對方的感覺瞬間反轉。
「蛙化現象」,據說是從日本流傳過來的,依照網路上的說法:「意思是被心儀的對象告白、或者是對方做了一個舉動後,就會突然覺得原本喜歡的感覺不見了,變得不再喜歡對方,對方就如同王子變回青蛙一樣。」或「當一方的感情獲得另一方回應,即從單方面變為雙方面時,反而可能出現強烈的反感情緒」。而另有一說「像是只要發現對方做出讓人幻滅的行為,而導致喜歡的感覺消失」也是。不知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所以,我們合理地解釋當暗戀者被對方回應時,有可能「就會突然覺得原本喜歡的感覺不見了,變得不再喜歡對方」,為什麼呢?因為現實的兩人接觸瞬間戳破了暗戀者之於對方的美好想像,我們可以延伸地推論,「蛙化現象」通常在暗戀走向交往之時,這也可解釋有人寧願停留在暗戀階段,而不願表白前進,他守著內心美夢,避開「蛙化」的風險然後自high可以夢很久,這種長期守著暗戀的人,就心理觀點和觀察上,都可能有些自戀的特質,因為暗戀本身是某種自己內在的投射,自己賦與了一個對象具有他所喜愛的部分,然後自己可以匹配或崇拜對方,他並不是真正地看見對方。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蛙化」是把「神」拉下到凡間的「人」,對方不再神化,而是具有人的各種狀況,心中的「女(男)神」瞬間降格為一般的「女(男)人」。
這或許和另一個詞有關,叫做「蛇化」,據說也是起源於日本社會,是看到對象不雅的外觀和動作,都會解釋成「他好可愛」。對比於「蛙化現象」,「蛇化現象」可說是「缺陷的部分被完美的整體同化了」,有的人解釋成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現象,我的感覺是「自己家的小孩最可愛」,而在心理學類似的現象是「月暈效應」(halo effect),當你對某個人印象好時,也連帶認為他在其他方面很好。當「月暈效應」被放置在愛情中理解時,就可以這麼說:當你喜愛一個人,連帶認為對方各方面都為你所喜愛,對方帶給你的感覺,像月暈一樣擴散到對方的其他面向,對方的「整體」就被喜愛著,他的各個方面(部分)被整體牢牢地涵蓋住。而「蛇化」也是如此,當我們認為對象整體是美好的,對方的其他部分也會被整體吸納進去牢牢地涵蓋住,以致於我們都把對方的言行解釋成「好」的一面。
不論是「蛙化」或「蛇化」,在對方沒有明顯不同的狀況下,大部分都和「看出去的那個人」的內在狀態比較有直接關係,而跟被看的對象比較沒有關係。當與「看出去的那個人」內在狀態有關,即是受到他的年紀、發展階段、社經地位、教育狀態⋯等的各因素影響,換言之,坊間流傳越年輕者的愛情越容易經驗「蛙化」,以心理學角度來看就容易理解,因為越年輕的人比較容易神化他的內心對象,當對象跟他告白時,頓時夢碎而和他想像太遠,對方就瞬間「蛙化」了,就好比以前無網路的年代,筆友在交往時都互相想像對方是一個最瞭解自己的對象,彼此心儀對方,但是見到面的那一天,因為和想像差距太大,很多人內心發生「見光死」,從此就不再來往了;而年紀較長者,因為知道人有許多面向,比較在愛情的交往中,不會發生「蛙化」現象,同理可推比較不會發生「蛇化」現象;但是要留心的是,一旦你內心有所轉變,還是可能發生「蛙化」現象,比如你年輕時喜歡「小鳥依人,像孩子需要被時刻關照」的對象,但當你年紀增長時,可能有一天,累積到某個程度,突然覺得對方某個動作很黏人很煩而瞬間「蛙化」了,此時並不是對方改變了,而是自己內在改變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