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20:02
安琪拉看電影
從《愛情美樂地》談父權社會的「鬼捉人」遊戲:為什麼非典型的男性與女性,必須被判罪?
《愛情美樂地》在 2022 年的坎城影展拿下一種注目單元評審團獎與酷兒金棕櫚等兩項殊榮,寫下巴基斯坦電影全新的紀錄。這部電影透過年輕夫婦 Haider、Mumtaz,以及跨性別舞孃 Biba 的故事,巧妙地帶出被父權觀念影響的社會。儘管語言、生活、習俗不同,但令人起雞皮疙瘩的是,身邊常聽見的話與被灌輸的思維模式,一一在電影中呈現出來。不管到世界的哪個角落,性別議題總是一門待解決的課題。
而這也對應了導演賽姆薩迪克(Saim Sadiq)創作的契機,他透露自己在發展這個劇本的過程,也像是重新再探索自己的成長過程,在這個父權社會結構下長大卻被認為不夠男子氣概的他,藉由研究《愛情美樂地》之中的每個角色,他們的慾望、家庭束縛、對男子氣概的掙扎,陪著他一起再度走過了青少年的歷程。
正是因為有這樣成長經歷,他回頭才發現這些故事的重要性,就像我們回望童年經歷,當時覺得難堪至極的瞬間、在日記本裡寫著彷彿迎來世界末日的話語,現在看來都是珍貴的回憶與誠實的情緒紀錄。
本文集中描寫 Mumtaz 與 Haider 兩位角色:
「男人就該要有男子氣概。」「女孩結婚後就要留在家打理家事。」《愛情美樂地》中有一幕是 Haider 的父親命令他宰殺家畜,但 Haider 並不習慣做這些事情,父親卻在背後不斷慫恿「是男人就要學會宰殺,要有男子氣概」,於是他還是硬著頭皮拿起屠刀,雙手發抖,雙眼不敢正視眼前的畫面,最後,Mumtaz 為他砍下了這一刀。身後的父親露出不認同的表情,撇過頭去,不發一語。在這短短的情節裡,我看見了三件事情。
男子氣概=陽剛氣息?
為什麼 Haider 不敢用刀,就不配做一個男人?關於社會的陽剛崇拜可以說到很多層面,包括我們在談女性主義時也要小心不能掉入這樣的陷阱,因為陽剛崇拜並不僅限於強壯的身體、霸氣的性格,它在潛意識中亦影響了我們認為「和男性一樣」才是平等 —— 我要有肌肉、好戰、成為英雄,最可怕的是聽到有人將形容一位女性「很 man」當作讚美。
以上談到的都是比較淺層的形容,但事實是無論男性女性或任何性別,一個人,首先能夠做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平等。稍微提一下整個社會文化的盲點,例如我們總是被要求做事要有效率、說話要鏗鏘有力,認為這才是「優秀」的表現,但為什麼按部就班,用自己的步調完成事情、用舒服的語調說話就不「優秀」了呢?
在討論父權社會的框架時,女性固然深受其害,但男性在其中受到的影響亦需要被重視。Haider 長期在這樣的家庭下成長,或多或少在他心裡留下陰影,潛意識裡他也受到了陽剛崇拜的影響,對 Biba 有一種複雜卻極具吸引力的投射 —— 他在 Biba 身上看見了兩種自己都想擁有,且崇拜的特質。從一開始,這樣的感情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出自自身匱乏而向外索求的「填補」,因此 Haider 不願 Biba 再去接受手術,而 Biba 抱怨 Haider 不了解她。
我們可以怪罪什麼?可以把責任都推卸給這個社會嗎?我不這麼認為。
葬禮結束後,Haider 的哥哥還在事後檢討被害人,終於妻子再也受不了,她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責備這個世界是最輕鬆的方式,但倘若 Haider 不逃避自己的懦弱、對 Mumtaz 多一點關心、試著閱讀她的情緒,故事會走到這個結局嗎?倘若大嫂在聽見 Mumtaz 想離家出走時給她幫助,聆聽她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灌輸她留守家庭的好處,這個悲劇也許不會發生。每一個人固然是父權社會下的受害者,但遺憾的是,沒有人願意起身反抗一切,最終,我們失去了所愛的一切。
非典型女性形象,為什麼不能被肯定?
曾在一本書中讀到,十九世紀法國的阿夫里爾 .戴 .聖克華夫人在華盛頓的「婦女國際」成立會上提出:
「婦女解放不僅婦女得到好處,同時整個人類也均能獲益。婦女的解放也將是男人的解放。」、「凡是屬於人的,無不屬於女權主義的範圍。」Mumtaz 作為新世代的年輕女性,她是片中最忠於自我的角色,但只憑她一人無法反轉整個框架。當大嫂討論到需要人在家照顧小孩時,所有人下意識轉頭望向 Mumtaz ,彷彿這個問題早有正解,她根本沒有反駁的餘地。
「我結婚後,可以工作嗎?」「你想要的話就可以。」愛情的原型不過是「我想讓你幸福」,最後我們卻都變成了讓雙方不幸的罪魁禍首。女性有工作、有強悍的一面,為什麼會被視為「不該」?為什麼 Haider 照顧小孩是「幫忙」, Mumtaz 照顧小孩是「義務」?
於是,當一個擁有獨立工作能力、不安於現狀、突破框架的女性出現,我們毫不猶豫地想將她「重置」,因為這不是我們熟悉的角色,我們不懂得如何接戲,也無法掌握結局走向,所以拒絕接受。大嫂某次吐露自己年輕時想成為室內設計師的夢想,後來別人對她說:「你有了自己的家可以佈置,幹嘛還要跑去佈置別人的家?」
Mumtaz 就這樣安靜乖巧地做了一陣子的「賢妻良母」,但這不僅沒有讓婚姻更和諧,自己也沒辦法適應,最後她在失去婚姻又失去自我的情況下,選擇結束一切。如果我無法反轉命運,至少我可以阻止這一切變得更壞;活著的時候,無法順心而活,至少死去時,我是自由的。
代代相傳(迫害)的父權壓迫史
《愛情美樂地》的第一幕是從「鬼抓人」開始的,女孩們的笑聲填滿了整個空間,一切看起來是如此純真美好,但這幾乎是個黑色童話的開場,因為導演之後安排 Mumtaz 重現了這個的橋段,女孩們的笑聲仍然充斥整個庭院,不同的是,這次是 Mumtaz 的死亡預告。女孩們不曉得,她們未來必須經歷「現實世界版」的鬼抓人,她們必須學會在家庭、職場或是社會中隱藏「自我」,讓以父權之名的鬼,沒有機會判她們的罪。而這些「鬼」,必須捉到「下一個鬼」,將餘下的人全部捉住才算數,就像「代代相傳」的父權壓迫史。
她曾經相信 Haider 的承諾、相信婚姻能讓她幸福,最終卻淪為愛人眼中的隱形人 —— 當我光明正大地在你眼前喝下毒藥,空氣中只飄蕩著你漫不經心的問候,倘若你當時願意好好地看我一眼,也許我們還能笑著原諒彼此。
曾經聽過一個說法,一個人在選擇結束自己生命時,其實內心早就死了。對我來說,Mumtaz 的內心就是在接下來這段情節裡死去的。
在《分手的決心》裡,瑞萊透過製造懸案引出心愛之人現身,最後更狠心地把自己變成懸案。她為他治好失眠,從懸案的夢魘中解脫,後來卻仍然選擇成為他魂牽夢縈的主角。愛能把海俊從死水的生命中拯救出來,亦能重新將他淹沒。瑞萊的死,證明了她至死方休的決心,也揭示了海俊的懦弱。
對於 Mumtaz 來說,她也是這場「分手的決心」裡的主角,她想透過這戲劇化的死亡來宣告自己的意志,結束讓她不再快樂的一切,為這個家庭乃至社會留下一個警告。Haider 在喪禮上「理智且冷靜」的表現,再次展現他有多擅長壓抑自己。為了家人與他人眼光,他努力保持體面,在喪禮上照顧好每個細節、滿足所有人的期待,直到獨自去看了當初要一起去看的大海,他才卸下所有面具,想起自己的自私與懦弱、想起在這場「鬼抓人」遊戲裡喪失選擇權的自己,身影漸漸消失在洶湧的海浪之中,大海很快地將他淹沒,彷彿他從未存在過一樣。
他們的選擇,為這個議題泛起了水花還是掀起了巨浪?
當《愛情美樂地》被巴基斯坦政府單位下令封殺,導演利用社群媒體力量在網路上大聲疾呼,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巴基斯坦人權鬥士馬拉拉,也為《愛情美樂地》在美國綜藝報親自撰文支持,最終電影才得以上映。無論是電影或現實,其實都傳遞了「反抗的力量」。我想起《悲情城市》裡的這一段故事:
「明治時代,有一個女孩跳瀑布自殺,她不是厭世,也不是失志,而是面對這麽燦爛的青春,怕它一旦消失,不知如何是好。不如就和櫻花一樣,在生命最美好的時候隨風離枝。她的遺書,給當年的年輕人都振奮起來,當時正是明治維新,充滿熱情與氣概的年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