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6 10:30
采實文化
母親犧牲一切卻被女兒質疑「有人逼你這樣生活嗎?」為什麼母女互相依戀卻感到窒息?
女兒不是媽媽的分身,無法複製媽媽的人生
媽媽無條件的犧牲和咬牙硬撐的方式,不再被視為偉大的母愛。所以,無法活得像母親一樣的這句話,不僅是貶低了母親的犧牲,同時也說明了女兒沒有信心能夠承受這一切。當母親說著「我為了你們犧牲、放棄了多少東西而活到現在」,將來女兒長大時也會將同一句話奉還給母親。
「有人逼你過這樣的生活嗎?拜託別再這麼活了!」正值中年或老年的母親,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很傷心,甚至感到痛心,這是可以想見的。
母女之間的連結,是一種不斷反覆用力拉近彼此距離和疏遠對方,互相看著對方而活的關係。媽媽也希望女兒能過上和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雖然並不是每位母親都是如此,在那個時代也有過著幸福生活的媽媽們。可是,那又如何呢?
我們認為母女關係是將彼此視為一體,在對方身上投射出自身慾望的一種常見例子。但是,女兒並不是媽媽的所有物,不能再活一次屬於母親的人生。要求女兒一定要過得幸福的那些話,是否不小心在不知不覺中直接轉化成心理內投,強迫女兒習慣壓抑情緒與忍耐,這是身為女兒,同時也是媽媽的我們,應該重新檢視的問題。
小時候沒有得到媽媽足夠的愛
即便對母愛感到不滿足,但是,在成長的過程裡,我們真的沒有在母親身上獲得過什麼嗎?後來,我了解到,我們的記憶是經過個人意志編輯、重組過後的產物。如果我沒有攻讀諮商心理學,我一定會懷著對母親的各種誤解,繼續生活下去。雖然沒有從母親身上得到滿滿母愛的印象,但成長過程中,我也不曾遭受虐待,或在母親的疏離下度過孤單的成長期。儘管如此,我依然在與母親的關係之間,感受到了情感匱乏,這主要是因為「我愛你」、「因為你,我真的很開心」、「有妳這個女兒,是媽媽的驕傲」這一類的話,甚至是常見的「謝謝」在我的記憶中不常出現。由於能夠表達、增進感情的言語不常被掛在嘴邊,所以我和正愛才會認為,自己不曾從母親身上獲得充足的愛。
設立自己的心理界限
《尹食堂》是韓國的實境綜藝節目,由尹汝貞、李瑞鎮、鄭有美及申久主演,並前往印尼拍攝。節目內容是記錄這四位不同年齡層的演員,在峇里島開設韓式餐廳的過程與挑選。對於生平第一次靠著做料理、經營餐廳來賺錢的演員們來說,雖然不免感到驚慌失措,但節目中也完整地呈現演員們迅速掌握狀況,盡責做好份內工作的模樣。不知不覺中,順利地度過了開幕第一天,一切總算恢復平靜。
我們的人生是直接上演的真實情境,無法演練,所以總希望每一次的考驗都是我們能夠承受的程度,或者盡可能不要脫離預測的範圍,但我們也同樣明白,現實往往不如預想。面對意想不到的壓力,人們經常會產生被剝奪感、憤怒與挫折等情緒,只要一想到自己可能無法掌握局面,壓力便會越來越大。然而,也有人能夠像李瑞鎮一樣,認為自己能夠掌握局勢,並迅速地決定後續應該採取何種行動,展現高度的心理韌性。此時,也因為每個人採取的應對方式各有不同,正好可以透過心理學的「自我心理界限」來說明,而這種在心裡界限劃分下所形成的個人意識,必須藉由過去所經歷的關係,慢慢地培養與耕耘。
為了讓女兒能夠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界限,媽媽只需要引導女兒走向人生的必經之路,僅此而已。不論是正確或是錯誤的答案,都讓女兒親自摸索,媽媽只要不插手就行了!就像某本書裡的一句名言,人生沒有正確答案,只有將自己的選擇變成正確答案的過程。然而,我們需要謹記在心的是,媽媽所展現的同理心以及安全的依戀模式,會成為強大的內在動機,讓女兒擁有能夠預測並做出正確人生選擇的力量。
Point:界限就是「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保持適合的距離互動。
本文摘自:《我和媽媽疏離中》,孫廷沇著,采實文化出版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