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1 09:00
失敗要趁早 - 張念慈
和孩子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說!親子溝通掌握三關鍵、避開兩地雷,幫父母和孩子好好聊天
隨著孩子長大,周遭的父母圈朋友都遇到同樣的問題,過去無話不說的孩子,如今變得無話可說,傷透了爸媽的心。
「以前孩子總是黏著我,分享今天學校做了什麼?認識那些新同學?現在問他今天過的怎麼樣,只回我,就這樣啊。」
「想跟孩子聊天,但每次孩子都覺得不耐煩,敷衍回應『嗯』、『對』,有時候甚至連開口都不肯,只是點頭跟搖頭。」
我家女兒今年要升小學六年級,明明已經是青春期少女,但我們出門還是手牽手邊走邊聊天,有時候睡前更不小心聊天聊太久「啊啊!快12點了,快點睡覺不然明天起不來!」
【延伸閱讀】Netflix《絕世網紅》5個父母該教孩子的網路素養:怨恨忌妒別人的人生,不如好好活成自己!
▋親子溝通掌握三關鍵 和孩子感情更靠近
我到底做對了些什麼?可以讓孩子還願意跟我聊天?我想,也許關鍵在以下三點:
① 假裝不經意地開啟話題:
想跟孩子聊天,要先從假裝不經意地分享日常小事開啟話題,降低防備心和進入門檻。不是「我們好久沒聊天了,來聊天吧!」的刻意,而是「假裝不經意」在生活日常中,找出有趣、孩子想聽的話題作為聊天開端。
例如,洗碗的時候、閱讀到一半的時候,很自然地開始分享「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你知道嗎?XXX竟然是YYY,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今天我好開心╱生氣,因為….」
因為看起來是「隨意想到」、「順道一提」,孩子聽起來沒有壓力,也會比較願意順著話題往下聊。
② 用謝謝和「很少見」來肯定孩子:
和孩子會變得無話可說,很多時候是因為親子間把一切當作習以為常、理所當然。孩子應該好好寫作業、應該溫文有禮貌、應該自律主動….這些原本需要努力才能養成的好習慣,卻被當作「應該要」,做不好會被責罰,自然讓孩子不願和父母多做溝通。
「你很棒耶,謝謝你今天主動完成鋼琴練習」「哇,你把碗都洗完了,真的很懂事呢!」「這是要送給我的圖畫嗎?我很少看到哪麼用心的構圖,你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吧?」
多說謝謝、「很少見」,讓孩子知道父母願意接納、願意肯定,自然開啟親子間好好說話的溝通橋樑。
【延伸閱讀】從「講幾次了還不會」到「這一次比上次好」 父母只引導不指導,幫孩子學會肯定自己
③ 什麼都可以談,從父母做起:
很多父母想跟孩子建立無話不說的親密關係,但態度卻是「你還小,跟你說你也聽不懂」「以後你就會懂了,這個現在你不需要知道。」迴避孩子的提問,更拒絕分享自己不懂、挫敗的過往,希望自己是孩子心中永遠的英雄。孩子小時候沒能從父母身上學習,只好自己跌跌撞撞長大,成長路上傷更多;孩子渴望跟父母一樣完美,擔心有了挫敗就是不完美,於是長成玻璃心。孩子有一天會長大,如果發現父母其實沒有那麼完美,怎麼辦?
我最常跟孩子分享挫敗的經驗,小學數學不及格、曾經作文拿丙過、大學時一個暑假胖5公斤、因為討厭老師故意成績考爛結果害到自己….
孩子發現「媽媽怎麼那麼敢講?」「原來爸媽也是一般人,也會受傷難過啊!自然願意敞開心胸,分享挫敗經驗,彼此感情更靠近。
▋避開親子溝通兩大地雷 不和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親子之間想要好好聊天,這三個親子溝通關鍵,是我這些年來使用覺得很有用的方法,但使用過程中,如果「接話」接的不好,很容易就重創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親子溝通氛圍。哪些親子溝通「接話」方式會造成反效果呢?在《不用好口才,也能聰明回話》書中,提醒我們絕對要避開兩個溝通地雷:
① 親子溝通地雷一:不要讓閒聊變議論或爭辯
我們是在孩子閒聊,氣氛是輕鬆自在的,記得不要句句針對或爭辯,只要順順跟著對方的話題走就好。例如孩子提到最近很迷某個偶像,就順著問為什麼喜歡啊?他那些地方很有特色呢?建議爸媽先聽這個偶像的哪一首歌或是看哪一部劇呢?絕對別說「迷偶像幹嘛?對你考試有用嗎?」
千萬不要讓議論或爭辯,成為親子溝通的句點王。
【延伸閱讀】為什麼家人一兩句話就可以惹怒你?小心!總是逃避心靈的痛,終究成為身體的痛
② 親子溝通地雷二:管住舌頭,不說「可是、困難、不可能」
和孩子聊天,孩子可能會分享很多想做的事、希望挑戰的目標,父母只要聽、鼓勵、理解就好,千萬別說「可是、困難、不可能」例如孩子喜歡音樂,未來想當歌手,父母即便知道圓夢之路艱辛,但也千萬管住舌頭,不輕易否決「可是你想過如果不紅怎麼辦?」「這很困難,你快點找實際一點的事做比較好!」「多少人想當明星,你不可能啦!」
孩子的想法瞬息萬變,父母不用急著為孩子的出路做判斷,讓孩子大膽作夢、勇敢嘗試,只要親子溝通順暢,父母可以有陪在孩子身旁的機會就好。
當然,就算是用盡全力使用親子溝通三關鍵、避開兩地雷,親子間難免還是會出現有溝沒有通的情況。
別急,每一天多聊一點點、多進步一些些,讓孩子感到受父母的善意和支持,就有機會從無話可說到無話不說,除了親子關係外,我們更可以成為在人生路上陪伴彼此的最佳夥伴。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