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7 16:02
巧比。針線包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保障移工權益
作者來自經歷戰火、偷渡、黑名單的家族的成員,出生在越南西貢(胡志明市),13歲時隨著父母、妹妹移居台北木柵,靠著媽媽開設東南亞調味品食材的雜貨店,重新認識當年的故鄉事。來自越南移民的羅漪文,在食物味道的記憶裡尋找家族的根,在鄉親互動認識當年未曾長大的故鄉事。本書於2024年1月初版,榮獲第24屆台北文學獎年金首獎,作者本來為了拍紀錄片下鄉田調後,發現影視拍攝的困難點,過程中拿到司法通譯證書的她,開始為越南同胞進行溝通翻譯的工作,透過事證反思社會問題,論述新聞時事與歷史臍帶的演進關聯性。
爸媽販售雜貨時常懷著某種憐惜,詢問她們的娘家在哪裡,在哪一條河流邊上,有沒有比我爸爸的顧向堅江省迪石市更加遙遠...
移民世代
從小協助母親的雜貨店務,進而接觸來往的異鄉顧客,偶而協助抄寫或翻譯文書之餘,讓她從異鄉人移民身分,通過台灣教育部的檢定考,編入國中部二年級,逐漸融入社會本土化,成為新台灣人後更能理解這群姐妹的心情寫照。也是這樣的環境背景,我從中理解1990年中期以前,來自越南、寮國、柬埔寨移居台灣的故事。這些移民過程的點滴與內心旁白,似乎與1949年大江大海來的大陸移民,背負著同樣的鄉愁與未知命運的徬徨。
歷史上明朝末年不願降清的百姓,有的隨明鄭軍隊跨海來台開墾,有的輾轉投奔到越南獲得阮氏著廷許可後定居,這段400年前的往事,意外讓同為華人文化背景淵源的族人,重新在寶島台灣挹注了新的生命力與對人生的盼望!
身為芋仔蕃薯的我,閱讀此書頗為感概,外省血緣的情節總是在內心深處隱隱約約作祟著,梳理認識自己祖輩的尋根,彷彿不該清淡如風、隨風而逝。
現實。外包的時代
在講求效率、精算成本、頻繁變化的地球村經濟時代,都市化與商業化讓「移工」的扮演角色益發顯得重要,畢竟AI科技無法替代的機器人之前,總有許多體力活、看護照料的工作需要被滿足。於是,第三世界的人力市場尋著資本主義的公式,向目標國家的需求前進,只不過現實因素總是殘酷,離鄉背井的考驗讓人唏噓。尋常白天陽光普照的下午時分,公園戶外總是有一群看護工推著老人出來走動順便曬太陽,「孝道外包」讓講求「百善孝為先」觀念的後人有了洩壓緩衝的機制。悠哉放空的午後,對於外籍移工來說這也是同鄉交誼、交換情報的好時機。
書中的篇章《美玉之島》讓作者闡述一段「理解台灣這座美玉之島如何讓為辛勤的外籍媳婦們,提供一片意想不到的喘息空間」。原來,這是一個你幫我、我幫你的互助啊!
作者羅漪文因生活與工作的關係,時常與勞工姊妹有促膝長談的機緣。某次閒聊下,竟然意識到原本在家鄉傳統賦予顧家照護的責任,老家的人都視為理所當然也不會有一聲「謝謝」;而從鄉下第一次搭長途客運到首都,第一次到國際機場飛到海外,在台灣工作感受不一樣的陌生國度與生活文化,即使都待在雇主家裡,出國幫佣反而發現生存價值的另一面!
這段話著實讓我意外,居然從看護移工的角度竟然會有這番體會!而後書中內容提到「辛勤工作多年期滿回家後,老公外遇、兒子學壞,他們都等著她掏出積攢的錢,拿出來清還債務...」面對現實處境,她寧願花錢偷渡重返台灣。
比起老家的層層牽絆與束縛,台灣對傷心的女人來說,真是好太多了!
「非法」?勞工
在《保護雇主大作戰》這篇文,被抓的外勞採取守口如瓶的對策,就只因為「台灣人蠻好的。台灣老闆不耍賴,不欠薪,做幾天就付幾天的錢。」但為何外籍勞工要離開原先申請的單位,轉向其他地方工作呢?其中內情更值得探究!擔任司法通譯的作者,點出政策上窒礙難行的關鍵。「數年前的法令規定外籍人士不得隨意換雇主。若辭職了,就必須立刻離境;雖然事後已放寬換工作的禁令,但在疫情期間,很多外籍勞工過了等待轉換雇主的三個月期限,還是找不到新工作。既然打定主意不離境,那就不告而別,掩沒在台灣的茫茫人海裡。」
外籍勞工來台賺錢改善家境的心態,正常情況下不可能甘願從事非法勾當,無非想多加班、多存錢寄回家,但若遇到與行前溝通完全不一樣的工作性質(如:與老闆處不來、實領工資太低、工作環境惡劣...),既然無法率性像當地人一樣開除老闆,畢竟仲介費高昂(平均支付5000美元),當初花了家當借錢籌錢才出來,不是咬牙吞下,只能想辦法逃走,四處尋找打黑工的機會。
再則,外籍勞工的居留證效期是跟隨第一份工作的聘僱時間核發。若沒有新的工作聘僱,只要逗留台灣就算逾期居留,自然也是非法。某查緝逃逸外勞的專職小隊長道出心理話:「這確實是台灣的結構問題,法規很不合理,應該要開放人家在等待轉換雇主期間可以打零工啊,農業明明就很缺工!」
非法勞工一詞並不是殺人放火的惡劣行徑,台灣社會實況比起外籍勞工需要在台工作,我們其實更需要他們的付出!善待他們、理解他們、接納他們,給予良善的對待,這是移民社會裡我們每個人都該有的正確心態。
他們為了《上岸的代價》賭上了一輩子僅有的青春年華,不惜在《鋼樑上追逐》,越是理解越是無奈,神不在的地方,只能卑微祈求「法律之前,不讓移工失去權益與尊嚴。」
通譯的專業
倘若一個在他鄉異地工作者,因案遇到法律問題但欠缺語言能力的當事人,遇不著能協助給予適當翻譯的話,接下來的遭遇可想而知啊。作者每回在法庭進行通譯之前,都會被法官要求朗讀:「為通譯,當據實陳述,絕無匿、飾、增、減,如有虛偽陳述,願受違證之處罰,僅此具結。」
擔任一位專業的司法通譯,即使面對同胞所言:「你也是越南人,你怎麼不幫助自己人?」這時候謹守法庭的公平原則,不偏不倚,不要被同胞主義干擾或是媽媽性格發作(教訓他們做壞事,丟了國家民族的臉),不可介入案件。
同鄉人的情誼不能濫用,但每一次的司法通譯,常常是某一位在台灣的異鄉人證在受苦,羅漪文同理之餘給予的溫柔,就是藉由翻譯傳達對方的心聲給公部門了解,好減少誤會的產生。一連串的案例親耳聆聽當事人的敘述,也讓作者脫離以往只是從文學作品想像人生!
「為了抱持專業,通譯前要關閉纖細敏感的神經,而每完成一場通譯後,要忘記當事人的資料細節。如此,才能好護自己的情緒不受到案件干擾。」
後記》味道裡的記憶
異鄉同胞往往根源家鄉味而有了連結,復刻想念的飲食滋味,不論是簡易的「酸甜蘿蔔絲」,或是「撒落刺芫荽的碎蝦仁紫山藥濃湯」,還是一片「捆紮肉」散發出魚露與黑胡椒味;於田野調查時重溫家鄉味的「鴨肉咖哩」、「鹹魚醬蒸肉餅」、「酸漬空心菜」,藉著酸甜聯絡感情拉近距離。又或者一趟廣東潮陽小旅行,午餐的「清炒白蕹菜」、「炸普寧豆腐沾韭菜末鹽水」、「南薑酸菜」、「薑薯甜湯」,憶起一道道潮州點心餵食,呵護她健康長大的外婆。
羅漪文的書不僅單純講述移工的故事,來自越南移民的她,在食物味道的記憶裡尋根,在鄉親互動認識當年未曾長大的故鄉事。飲食菜餚呼應的寫法,深得我心啊。
中南半島的苦難往事伴隨食物滲入,家族風貌的親情往事淡淡浮現。閱畢全書興味昂然,故事味十足,間敘家族親情回憶,與近代史脈絡相關,充滿時代感的作品。
延伸閱讀:【讀書心得】台灣人在眷村:我的爸爸是老芋仔
【更多的文章】爆米花專賣店|地圖車票|職男茶葉蛋|新天堂樂園|中年大叔養小三|最近在讀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