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5 23:26
蒔緣
現代人對於《家庭聚餐》的內心糾葛
親子天下雜誌,一篇標題為《從薩提爾理論看懂年夜飯背後的心理渴望》。副標是《除夕夜回你家?回我家?》作者:吳孔琪。
文章提出了現代人的家庭組合以及生活模式不同已往,或者說是想法與習慣的差異性,所衍生出來的議題與衝突故事。
故事一:年夜飯,不能一年在你家吃、一年在我家吃嗎?
故事二:為什麼出嫁女兒,除夕夜卻成了進不了門的客人?故事三:夫妻各自回「自己家」過年,但,這樣還算是團圓嗎?
每個情緒或言語拉扯的背後,其實蘊藏著更深的是心中渴望!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將人的內、外在,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份。水面上的是行為,水面下則可分成應對方式、情緒、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6個區塊,從自我開始,層層往上堆疊,最後凝聚成應對方式,往上表現成行為。
看完三個故事,發現問題來自於文化背景的束縛,還有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鑽牛角尖。一年到頭有很多可以家聚的機會,何須執著於一頓年夜飯!
年夜飯原本是華人父系社會下的文化產物
所以一餐團圓飯,定義了你屬於『誰家』的人,很自然的,女性便被劃分出來:出嫁從夫!即便現代人常常因為工作地點之便,選擇婚後一直偕同丈夫和孩子住在娘家,但年夜飯還是非得回到夫家吃。
農業社會物資欠缺,衍生出許多似是而非的『習俗』
出嫁女不但不能在娘家吃年夜飯,連大年初一都不能回娘家,說是這樣會把娘家吃窮了!古時候,除非高門大戶,否則出嫁女子盡量不要回家吃食,免得被兄嫂、弟媳側目,畢竟大家的物資都欠缺。
誰來煮這一頓飯?
現代人比較不受限於傳統觀念,但,繁雜的煮食工序,以及祭祀禮儀,誰來承擔呢?古時專職家庭主婦的女性居多,任勞任怨也沒啥計較的,但現在則是職業婦女居多,誰『樂意』辛苦做羹湯,等著某些人只來享福呢?
杯盤狼藉、酒酣耳熱之後,誰來收拾殘局?
聚餐完,住外縣市的說要趕著回去,有小娃娃的推託要照顧小孩…舉不出理由的,或者本來住在家裡的,就活該累到頭!
上述只是家庭聚餐會產生『糾葛』的部分因素,蒔緣的兄弟姊妹倒是非常享受聚餐的樂趣。
聚會不必只限於年夜飯:重陽節大拜拜、清明節掃墓、大年初三是我們主要聚會日子;其餘就是分散在各節日與假日,有空的一約就回娘家聚會了。
聚會餐點由各家貢獻:現在line群組聯繫方便,姊妹與兄嫂、弟媳大家分別把自己要提供的菜色傳上來,即便是重複也沒關係,廚師不同嘛!屆時,有的加熱、有的端上桌、有的已經開始收拾廚房,大家自然分工,何必計較!
上館子就不麻煩了?有的家庭喜歡上館子,省去了種種困擾與麻煩!這也是不錯的辦法。
情份情份,想要維持『情』,就要各自守『份』,如此便能和諧!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