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 11:29
失敗要趁早 - 張念慈
保母虐童案「女社工遭獵巫」,怎麼保有獨立觀點?從媒體識讀3心法破解獵巫假象,不再人云亦云!
保母虐童案引發各界議論,女社工更遭上銬,引發20民團聯合發聲痛批「獵巫」,但到底誰造就「獵巫」風氣助長?我們該怎麼培養獨立觀點?
我想用自己多年來推廣 #媒體識讀 的觀察,提供大家一些小小「破解獵巫」的心法,不要成為人云亦云的鄉民。
1.先懷疑
大多數人的思考邏輯是「案件發生-找兇手-兇手該死-大家一起要兇手去死」
這就是所謂的獵巫。
但很少人想,你獵到的「巫」是真的巫嗎?有沒有可能,我們為了抓一個巫,卻把所有跟這個職業相關的無辜他人,全都貼上了巫女的標籤?
例如,保母虐童,所以果然不是親生的,保母就是會虐童。
所以接下來應該會有很多無辜的盡責保母,可能會被家長更不信任,就算孩子真的不小心擦傷,也會被懷疑絕對是虐待。
例如,社工每月訪查怎麼沒發現?所以社工絕對造假,社工就是輕鬆就是爽阿,隨便寫寫紀錄就可以交差,別人的孩子死不完。
因此,接下來,所有的社工就會被罵,跟社工相關的體系都要被檢討,所有人都不再相信社工,然後大學科系社工領域再度入學創新低。
例如,媒體都在報導社工造假、誰該出來道歉、下台負責,媒體根本就是社會的亂源啊!果然小時候不讀書,長大只能當記者。
然後,群眾憤怒宣洩的出口變成指責媒體,媒體就是腦殘、愛亂報,根本惟恐天下不亂。
於是,真正想追查真相,努力為正義發生的媒體,再怎麼努力,都還是被看不起。
以上的以上,是我們所見的日常,但請等一等!這些推論,都是真的嗎?
我想請你,未來在看到類似消息時,先抱著懷疑的心態,這是第一步。
2.再求證
保母虐童案裡,根據一般人可以得到的二手、三手,甚至四;五手消息,在情緒高漲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幾乎只會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
我想邀請你,先靜下心來,第二步做好求證。
這個標題好聳動,但內文怎麼寫呢?標題和內文是不是一致呢?
哇,大家都說社工、保母好該死,但這個「大家」是誰?
有沒有可能是我身旁的朋友都分享特定觀點的資訊,我在同溫層裡,所以我看不到其他不同論點的資訊?
只有單一消息來源是可怕的,尤其是如果你只相信網路八卦版、爆料系列、梗圖迷因,請你先離開你的臉書、IG、Line、Youtube。
相信我吧。那些說媒體亂報的人,很多人根本沒有查找真正的消息來源過。
請試著從較具公信力的大型媒體網站,找「有經過記者訪問」、「有願意露出真實名字為自己言論背書」、「有超過三方不同意見的觀點」...的文章,來尋找不同的資訊。
如果有人說A是對的、B該死,請深入探究,為什麼他覺得A是對的、B該死?A真的對,B真的那麼該死嗎?
為什麼這樣說?為什麼這樣判斷?背後原因是什麼?有沒有什麼是我不知道的?我有沒機會,找到相反的例子?
於是,我們會發現,求證的過程好辛苦喔。但相信我,絕對值得。
你會發現,原來真相,真的跟你一開始看到的不一樣。
3.才判斷
好了,到了這個步驟,你應該已經覺得很累了。
不少人一定覺得,我幹嘛花那麼多時間,去理解(調查)一個跟我無關的事?
文章一開頭提到,大多數人的思考邏輯是「案件發生-找兇手-兇手該死-大家一起要兇手去死」
所以我跟一般人一樣就好了啊,反正跟風跟對了,大家都在罵,我跟著罵可以蹭流量,不好嗎?
你以為,你只是向被獵巫的人丟一個石頭部會怎樣,但你想過,如果同時有數百萬人同時對被獵巫的人丟石頭,會怎樣嗎?
我們再也看不見真相,真相只會成為沉默螺旋,再也無見天日的時刻來到。
於是,被獵巫的人離開了、被獵巫的人自殺了、怕被獵巫的人不敢再踏進這個領域、怕被獵巫波級的人選擇劃清界線....
好吧,你還是覺得跟你無關。反正當下罵一罵超爽,對方又不認識我,又不是我一個人在罵,會怎樣嗎?
如果,被獵巫的,是你自己,或是你的爸媽、伴侶、兒女呢?
「案件發生-大家說我是兇手-兇手該死-大家一起要我去死」
你,該怎麼辦?你還會覺得,跟著一起丟石頭,沒關係嗎?
到了第三個步驟「才判斷」,是最關鍵的一刻。
我想邀請你,靜下心來,好好思考,根據前述兩個「先懷疑、再求證」的步驟後,你會怎麼樣做判斷?
判斷不會只有一個,也許你會有不同的五六個想法,但我希望,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根據前述扎實的思考脈絡,去建立出你真正的思考觀點。
咎責、找解方、改變絕對必要。但,真相真的不是只有一個。
你認為的真相,可能可以幫助這社會變得更好,也可能讓這個會社會向下沉淪。
我真心期盼,在了解保母虐童案時,我們可以冷靜下來,善用媒體識讀能力,試著看懂複雜事件背後的種種關鍵脈絡,
然後,用我們溫熱的心,給委屈的人溫暖關懷;用不捨的心,去要求真相水落石出,讓該得到懲罰的人獲得應有審判。
祝願每個小小孩都能好好長大。
【延伸閱讀】允許自己活成想要的幸福模樣:少一點「應該」,多一點「活該」,長出一張不被欺負的臉
【延伸閱讀】遇到失敗就想放棄?日本全民教育家給青少年的10個提點:失敗不代表你不行,而是「這種作法不行」
【延伸閱讀】30歲的你,如何活出不後悔的人生?10個活出「30有成」的關鍵人生提點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