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11:50
小米嘛
不是社會付諸期許!結婚、不結婚是自己的選擇
前陣子在社群上的媽媽社團看到了一個有趣的調查:「如果可以再選一次,你還會結婚嗎?」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失笑,一則時間不能重來,所以基本上這問題根本不能成立;二則婚姻這種事本來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可能是不適合的兩個人湊在一起,但不代表兩個人都不適合婚姻。
但就算再問我一百次,我還是會結婚,還是會選擇我身邊這一位猴先生。就算他不曾求婚、不會甜言蜜語,老夫老妻會為了線穿不過針孔鬥嘴,還有永遠會把老婆拍得像障礙……,但無論再怎麼選,我還是會選這一個阿呆做我的另一半。
那是因為我很幸運,遇到一個懂我愛我疼我而且會保護我的另一半(偶爾也是要放閃一下😘),卻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
搭著金鐘影后的便車,再度重溫起那部《俗女養成記》。才看第一集,就看到那千古難解的習題:結婚不結婚?
陳嘉玲,39歲,沒車沒房沒老公沒小孩;和男友交往四年同居三年半,與其說像是男女朋友,不如說更像是室友。在參加了一場前男友的婚禮後,忍不住懷疑起自己的人生,到底是如何把自己變成現在這副模樣的?
然後想起她的小姑姑,三十歲那年退了交往多年的男友婚約,其力道之大後勁之強,讓小姑姑從此終身未嫁。三十年前的小嘉玲不懂,三十年後的陳嘉玲依舊不懂,為什麼年過三十未婚的女人就會被視為社會的異類?
我也不懂。
一旁跟著看戲的先生說了:「這應該是比我們小時候還要更早的年代了吧,我們小時候應該已經沒這麼傳統觀念了~~」我反駁。三十年前的社會,年過三十而未婚的女性,真的就是那麼不公平的被視為嫁不出去的異類。
小時候,老家有個跟我頗親的姐姐,長得清秀可人,又高又瘦,大大的眼睛配上一頭又黑又長的頭髮,房裡有看不完的書籍小說、和各式各樣抒情又好聽的唱片錄音帶。最常聽見的就是從她房裡傳來林子祥和葉蒨文的<選擇>:「我選擇了你,你選擇了我,這是我們的 選擇~~」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回老家時愈來愈少看見姐姐的身影,每見一次就覺得姐姐又變了一些。隱隱約約從長輩們的口中聽到姐姐因為一直找不著好對象,愈來愈封閉,愈封閉就愈難找著對象,如此惡性循環,最後索性連房門都不願踏出了……,長輩對當時年紀小小對愛情懵懵懂懂的我說了:「你阿姐就是看太多愛情小說,整天幻想那些白馬王子,眼睛都長到頭頂上去了,才嫁不出去啦!」
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後長大的我才開始疑惑:為什麼三十未嫁的女人就成了「嫁不出去」的物品?為什麼它不能是獨立自主的女性獨立思考的結果?是姐姐真的「嫁不出去」,還是其實姐姐根本也沒有想要結婚?
另一方面,好友和男友同居了好一段日子,剛開始時還會問她有沒有什麼打算,好友說了:「告訴我一個結婚後會比現在好的理由。」
想了半天,結婚多年的我想不出來,不是結婚不好,而是每一對夫妻都有不同的相處模式,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思考,也會成就不一樣的情感;就如同前文說的,適合我的不一定適合你,婚姻這種事,不是箇中人,怎知箇中事。
又一對朋友,交往多年、同居多年,連孩子都生了,卻始終未曾簽下那只結婚證書。長輩們急了、親友們也急了,當事人始終不為所動:「為什麼、我們要結婚?」
是阿,為什麼一定要結婚?除了手術同意書和法定遺產繼承人外,結不結婚為什麼不能是自己的選擇?如果雙方都認定這樣的關係,結婚不結婚又有什麼差別呢?
我不是勸不婚,就算再問我一百遍,我依舊會選擇和身旁這位先生結婚;只是,結婚不結婚這件事,不該是社會付諸的期許,而是自己的選擇才是。
結婚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選擇,至少我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