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0 21:17
JC酒依絲
除掉自己也要人死留名!電影《周處除三害》3大人生課題:存在、善惡與悔改

《周處除三害》不光是一部犯罪動作片,其妙用典故呼應存在意義、善惡分別和人生悔悟等課題,也值得觀影時細細玩味與反思,各位讀者朋友在欣賞阮經天憤殺到底的瘋魔演技之時,不妨也將道德與成見擺放一旁,透過電影故事重新反思以下三大人生課題的意義與答案吧!
《周處除三害》劇情簡介

三害不除,何樂之有?《周處除三害》引用為人熟知的古文典故。
四年前,在黑幫大哥葬禮上囂張尋仇的通緝犯陳桂林(阮經天 飾演)四處躲藏、銷聲匿跡。直到接獲養老院的奶奶病危不治,自己罹患了肺癌第四期的噩耗,決定在臨終前「幹一票大的」,讓自己死後留名,不留遺憾。偶然間,他意外得知自己只是全台排名第三的通緝犯,不甘落於人後的他便追查起其他兩名通緝犯的下落,展開「除害」之旅。然而,隨著其他兩名通緝犯先後被陳桂林給掃除,他逐漸意識到人生最大的障礙並非除害,而是來自內心…
▲ 以下內容牽涉關鍵劇情,介意者慎閱!!!
《周處除三害》人生課題1:存在的意義是自己所賦予


我不是怕死,我是怕死了以後都沒人記得我。—陳桂林相信你我都曾在午夜夢迴時問過自己:我為什麼活著?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要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樣的困惑與焦慮廣泛存在於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角落,我們渴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在這個世界泛起漣漪,渴望從他人的言談與筆墨之中證明自身的價值。

當存在的焦慮迫切的敲起警鐘,陳桂林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他能想到的辦法不過是再幹一票,做個極惡之最,也許就能在舉目無親的世界裡被永世銘記。這個心願雖不符合道德法制,但在孑然一身的陳桂林身上顯得特別感傷。人生大風大浪都看盡了,最後怕的竟然是沒人記得,是何其孤獨。在陳桂林後續除惡的道路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從一開始憤殺不止,到後來一度放下無謂的目標,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假外求,這也提醒著我們個體存在的價值皆是自身所賦予,並非來自他人的評斷。
《周處除三害》人生課題2:善惡的標準來自於內心



也許,陳桂林最初並沒有發現「善惡」對他人生的意義,但當他歷經了尊者(陳以文 飾演)的謊言與圈套,他的內心也開始覺醒。當陳桂林在宗教場域裡大開殺戒,為的不再是贏得天下第一惡的欲望,而是為了斷絕禍害人間的亂源,免於再有人受害。
《周處除三害》人生課題3:真正的悔改永遠不嫌遲

陳桂林的「悔改」也許來得太晚,以至於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來贖己過。但至少,在人生最後一段路程,陳桂林透過善惡的覺醒、付諸悔改的行動消除了存在的焦慮,也便算是「悔改」真正的價值罷!
原文發表於:JC酒依絲|Meet Me In Kismet
喜歡這篇文章嗎?歡迎贊助作者,好內容值得更多人支持。
贊助說明
為了鼓勵作者持續創作更好的內容,會員可以使用「贊助」功能實質回饋給喜愛的作者。可將您認為適合的點數贈送給作者,一旦使用贊助點數即不得撤銷,單筆贊助最低點數為30點,最高點數沒有上限。
U 利點數 1 點 = NTD 1 元。
您當前剩餘 U 利點數:0點;前往購買點數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