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4:21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與父母講沒兩句話就爆氣,怎麼溝通才好?
那天,小琳來聽我的演講,會後拿書來給我簽名。這是一場親職教育講座,聽眾都是有孩子的父母,我看她頗為年輕,好奇地問:「妳怎麼來了呢?」
小琳說:「我想知道,我父母是怎麼想的?」我直覺裡頭有故事,多問了一句:「怎麼有這個疑惑,發生什麼事了?」
小琳眼眶有些泛淚,告訴我,她在大學考試中失利,讓父母失望了;如今大學畢業,準備投入職場。她對未來有一些規劃,與父母的期待大相逕庭,每當與父母聊到這個話題時,總是爆氣收場。
「所以,妳想說服父母,讓父母認同妳嗎?」「不!」小琳堅定地說:「我知道,他們不可能改變,要他們認同我,是個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只是希望,和他們談話時,不要每次場面都如此火爆。」小琳知道父母是關心她,對她不放心;但父母說話的方式,卻總讓她與父母講沒兩句,就怒火中燒;有時候,攻擊性的話語就脫口而出,說完卻又後悔萬分。
「妳能接納妳的憤怒嗎?」「不知道,我很不喜歡我發脾氣,講話口氣不好!」「我知道,妳不想要傷害父母,妳是很貼心的!我們也確實需要學習,用平和的語氣,回應長輩。但有件更重要的事,就是,妳需要看見並接納自己的憤怒。妳得允許自己生氣、可以發怒;同時,在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後,好好地表達內心的想法與感受。」
小琳陷入苦思,我等了一下,接著問:「妳不是每次與父母說話都暴怒吧?你不是每次生氣時,就口氣不佳吧?」「嗯!」小琳點點頭。
「那麼,我很好奇,當時妳是如何做到,穩定自己的情緒,或者,用平和的口氣回應父母呢?」我試著正向聚焦在她與父母互動的過程中,那些「有做到」或「做得到」的地方;因為,行為不會一成不變,她也不會總是對父母怒氣沖沖。「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她又思索了一會兒,說:「我會深呼吸吧!這能幫助我穩定下來,然後,停個幾秒鐘再回應;或者,不要說太多,趕緊結束話題!」
小琳似乎領悟了些什麼,不斷點頭。接著,她又問:「難道,面對父母的責難或否定,我就只能接受嗎?我心裡很不好受呀!」
「妳是問我,除了接受以外,還能怎麼辦嗎?」見小琳點點頭,我說:「確實,我們不該期待父母會改變;但若積極一點,妳還是可以透過正向聚焦來回應,或許會有一些不同的事情發生。」--小琳的眼睛一亮。我說:「請妳回想一下,和父母交談時,有沒有什麼時候,他們說話比較沒有讓妳如此不舒服的?」「有吧!應該也是有。」「換句話說,也不是每次互動,都會令妳暴怒,也是有令你感到舒服或開心的時候吧!」
我再度確認,她說:「對,有一次,他們告訴我,雖然與我的想法不同,也很擔心我,但願意尊重我,也會支持我。大概,那天他們心情比較好吧!」
「當他們這麼說時,妳的感覺如何呢?」「我感到很開心,也很感動!」「告訴他們,當妳聽到他們這麼說時,妳感到很開心、很感動,謝謝他們這樣支持妳。」我讓小琳知道,與其要父母別再講那些令她洩氣的話,不如在父母表達關愛或支持時——至少沒那麼令人不舒服時,告訴他們自己的感受,並表達感謝。
「很難!我說不出口!」小琳面露難色,我知道這確實不容易。
因為,從小到大,她從沒這樣對父母說過話,甚至有可能,這輩子對任何人,都沒有這樣說過話。
我問:「妳當時是真的很感動,很喜歡父母這麼說嗎?」「嗯!我很喜歡!」「如果是這樣,不妨真誠地表達出來,讓他們知道。」老實說,我是很心疼這個孩子的。一方面,她對於未來,有自己的想法;但另一方面,她又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與支持,在關係連結與獨立自主間來回拉扯,肯定是相當煎熬的。世代間的觀念不一致,是很自然的現象,這背後都是出自於愛與關懷。
只是,我們都沒有學會如何真誠地表達愛,卻常用批評、否定、指責的方式,或近乎情緒勒索的語言,要對方就範、順從己意,並認為這樣就是為對方好。
於是,彼此都感到委屈與洩氣,最後只能無奈接受。
我告訴小琳:「很難,我知道。那就不斷練習,從對著鏡子練習起。」我的經驗是,一回生、二回熟。這輩子從沒講過的話,經過充分練習,就慢慢自然了。「這樣,真的能夠讓他們改變嗎?」小琳還是很疑惑。「我無法保證,也不該期待他們會改變。正向聚焦不是用來控制或改變任何人的工具;但是,把眼光放在美與善之處,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特別是那些欣賞與感動,將能讓事情導向我們期待的局面。」
或許,最後誰也無法改變誰,但試著真誠表達,卻可能讓事情開始變得不同。我打從心底佩服小琳的用心,為了改善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品質,做了好多努力!
如果,你剛好就是為人父母者,當聽到孩子的真誠表達時,也請給予友善的回應;因為,孩子都是深愛父母的,也都是渴望獲得肯定與支持的。
(本文撰寫於2020年9月2日,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經充分改編)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