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是生命最後一天,你會因為自卑和害羞,不敢對愛的人說我愛你嗎?

聯合新聞網 布克文化

尋找生活的意義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麼一段話:

「青年」說,他的祖父在養老院臥病的最後階段,因為認知障礙,連自己的兒孫都不認識了,若是沒人照顧他,他可能就根本活不下去。因為「哲人」前面說過:「對別人有用才有 價值。」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他的祖父當下已經對別人沒什 麼用了,所以他的生命是不是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圖片來源:Canva

「哲人」給出的答覆是:「不要用『行為』標準來看待生命的價值。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的親人出了意外,陷入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時,這個時候,你根本不會考慮他做了什麼有價值的事情這一類的問題,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會被親人是否還能活著這件事所占據,只要能活下去,別的都不是問題了。」

兩人之間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了我很早以前看過的一部電 視劇,電視劇的名字叫《一公升的眼淚》,這部電視劇講的是一個患了罕見病的小妹妹池內亞也,和命運抗爭的故事。

池內亞也在高中時被診斷出患有罕見的脊髓小腦變性症,手腳自主活動與語言能力將逐漸喪失。在得知自己遭此不幸時,她曾經抱怨過,也哭泣無助過,但是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勇敢面對一切。

為了鼓勵自己,她開始寫抗病日記。隨著病情的加重, 她的肢體活動能力也越來越差,但是她始終堅持寫,每天寫,一字一字記錄著外面的風景、身邊親友的煩惱、醫生給她的鼓 勵……等等,當然,她也寫下了自己的情感、自己在面對病痛 時的惶恐,和決心對抗病痛的勇氣。

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池內亞也才停筆。

只活了二十五歲的池內亞也,還有很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去做,但是,她用她手中的筆和寫下的文字,鼓勵了很多人去和人生抗爭。

空谷幽蘭,不涉人間,也貢獻了美麗和芬芳。她用這樣的方式,尋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雖然她只活了二十五歲,但還是用這樣的方式讓人們記住了她。

圖片來源:Canva

記得中國哲學家陳嘉映老師曾經說過,有天賦的人,應該盡可能地挖掘自己的天賦,努力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如果只是一個普通人,就應該盡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活力,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所以不管什麼樣的經歷,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照見其價值;不管什麼樣的人生,都自有其的意義。

記得我有個在日本留學的朋友說,日本令她感到很震撼,因為即使明天就要戰爭了,大家今天還是在自己的世界安然的生活。僅就這一點來看,生命潛力巨大,哪怕死亡就在眼前,我們也要頑強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在活著的時候,像煙火一樣,綻放最耀眼、最絢爛的光芒。

人生充滿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來,大部分的人面對自己的未來,都是未知的。篤心明智,過好自己當下的人生,不是為了功成名就,而是為了生命本身,過好每一天,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當意外來臨時,我們能夠沒有遺憾。

每次在我看到關於生與死的思考時,我就會問自己,如果今天是一個人生命的最後一天,那麼他還會背井離鄉、遠離親人和朋友,為了錢在外面漂泊嗎?如果今天是一個人生命的最後一天,那麼他還會因為自卑和害羞,不敢對所愛的人說一句話我愛你嗎?如果今天是一個人生命的最後一天,那麼他還會因為一點小過節,就在心中和言語上怨恨自己的親人朋友嗎?

我相信,如果真的到了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很多人都會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開始真正關心自己內在的感受,去完成那些不讓自己留下遺憾的事,去欣賞那些一直沒有來得及欣賞的風景,去愛自己還沒有來得及愛的人。

圖片來源:Canva

很多事情,或許只有到了真正的最後時刻,我們才會有動力和勇氣去改變。我們在此生最重要的事,是尋找到我們自己 人生的意義,面對命運帶給我們的痛苦,我們努力抗爭對抗,堅強和陽光不僅圓滿了自己,也慰藉了家人,更感動了陌生人。我們生下來的時候,並不知道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們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尋找意義,為生命賦予意義。意義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核心,生而為人,我們從來不滿足於只是活著 呼吸空氣本身。

愛過,活過,才能點燃生命的本真,在這個世界留下我們作為一個人最好的證明。

《餘生,想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談生活,談人生,談格局,歐陽健舒的人生哲學》,2...

本文摘自《餘生,想和相處舒服的人在一起:談生活,談人生,談格局,歐陽健舒的人生哲學》,2023年3月出版,作者:歐陽健舒,出版:布克文化

閱讀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