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是為你好啊!為什麼父母這樣說,孩子卻越來越恨你?拆解三大背後真相

聯合新聞網 張念慈 資深媒體人

早上準備出門上班,住隔壁的國中女孩低著頭、眼睛紅紅的走進電梯,背後跟著她氣沖沖的媽媽。明明電梯空間不大,母女間冰冷的距離,卻彷彿連坐飛機都無法穿越。

「不要再哭了!劉海那麼長眼睛都遮住了!幫你剪掉,這樣不是很舒服嗎?」、「我覺得這樣很好看啊?哪裡會醜?」、「長大了,翅膀硬了啦,你再哭,以後我什麼都不管你了!」媽媽連珠炮碎念,女孩眉頭只是越發深鎖。

電梯到了地下室,鄰居媽媽向我道歉「不好意思啦,讓你看笑話,就她劉海太長,早上幫她剪,她就生氣了,我都是為她好啊!」我尷尬微笑致意,心裡卻無限感概。

Image from freepik

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的成長背景中,是不是也似曾相似?從小到大,長輩、老師、父母總是會說類似的話;當我們成為父母後,也向孩子說了一樣的話。

到底為什麼這些出自好心,看起來理由都相當正確的行為,卻引發諸多反感,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甚至引發怨恨呢?這些年,我慢慢懂了,原來,背後藏著三個孩子早就知道,但父母不肯說、不願面對的真相:

真相一:你的為我好,根本就是為你好。

第一個真相,是這些「我都是為你好」的背後,其實是出自於「你這樣說或這樣做,讓我覺得不舒服,我覺得這樣做不好,所以為了讓我覺得舒服自在覺得好,我要你照著我決定的方向去做。」

所以,「為你好」的背後,其實是「為我好。」對許多父母來說,孩子是他們的所有物,如果孩子的行為讓自己不舒服了,當然有權利予以改正,但背後真的是為了孩子嗎?捫心自問,多數只為了讓這樣的不舒服感受消失罷了。

例如孩子考不好,父母會生氣,究竟是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之後,人生會一團糟;還是因為不希望在親朋友好友面前,說到孩子成績時,我被認為是不及格的爸媽?

了解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其實源自於對自己的不安,學習先建立自己的自信,才不會讓「為你好」成為「為我好」的美化藉口。

真相二:你的好跟我的好不一樣

Image from freepik

第二個真相,是父母不願承認孩子的選擇和自己不一樣,只希望孩子全盤接受自己的過往認知經驗。

高中考大學的時候,我早就知道自己未來想當記者,只想選填大眾傳播相關科系;但我的爸媽認為,我的分數夠好,應該要選師院體系,未來畢業就可以直接工作,薪水穩定,然後就可以嫁個好老公、生兩個小孩。

是的。我的爸媽已經把我的人生安排好了。當老師、畢業後結婚、生兩個小孩,人生從此圓滿幸福,他們就是盡責的爸媽了。

但父母渴望的「圓滿幸福」和孩子定義的「圓滿幸福」真的一樣嗎?不同的父母,對「圓滿幸福」定義更不一樣,到底要符合誰的標準,才是「好」?

後來我一路從事新聞工作,過程難免遭遇艱辛困難,但因為是我自己做的選擇,我從來都沒埋怨過。我的選擇到底是好還是壞?沒自己走過、跌倒過,永遠都不會知道。

承認孩子和自己是不同的個體,學習讓孩子找到自己定義的「好」,欣賞理解孩子的選擇,是父母該跟著一起「轉大人」的重要課題。

真相三:不關你的事,好好過好自己的人生

對許多父母來說,孩子就是自己的責任。必須讓孩子開心、必須讓孩子豐衣足食、必須為孩子解決疑難雜症,必須讓孩子排除障礙和挫折……。

孩子服裝儀容不整齊,不行!這樣孩子在學校會被取笑,或是引來老師特別關注,回到家一定得幫孩子衣服燙好、出門前頭髮梳好。孩子不知道未來志向,沒關係!爸媽帶孩子參加職涯探索,找人幫忙做學習歷程檔案,反正先上好學校再說嘛!

爸媽們會這樣做,其實來自第三個深層的恐懼,更是不願面對的真相:「其實,孩子很多事,都不關你的事!」如果不介入、不管孩子的事,會不會孩子就不需要父母了?

讓孩子嘗試錯誤、試著找到自己的出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許看著孩子跌跌撞撞的身影,會有些不捨、不安,但這都是孩子長成一個成熟大人的必經過程。

孩子服裝儀容不整齊,被笑了好幾次之後,他就知道保持清潔才能贏來好人緣。不知道志向,選錯了科系就讀,就可以知道「原來這條路不適合我,也許我該試試別的方向。」

圖/Pixabay

陪伴孩子的路上,懂得學習適度放手,提醒自己「不關我的事」,給孩子更多成長的空間,父母好好過好自己的人生,親子關係反而更融洽。

你也是常說「這樣比較好,我都是為你好啊!」的父母嗎?下次在開口說前,先想想自己是否也有這三大真相涵蓋的盲點,看待孩子的「不好」也許就有不同體會喔!

延伸閱讀

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親子溝通越來越糟?親子溝通三大地雷千萬別碰!

孩子比賽輸了,為什麼媽媽很高興?提早學會的三堂寶貴人生課!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親子關係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