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總是「見不得人好?」

聯合新聞網 陳志恆
Image by Tumisu from Pixabay

最近和一位幾年不見的老友聯繫,談起一些共同朋友的近況。

他滔滔不絕地說起: 「你知道那個小吳嗎?就是,之前班上個子最矮的男生。他幾年前結婚,我去參加他婚禮,他太太超正的!拜託,這也太沒天良了吧!」

「前幾天,我遇到阿華,問他現在在哪裡高就?他說他考上公務員,目前在區公所服務。不會吧?他以前功課超爛的,怎麼可能考得上,太不可思議了!」

「對了!還有還有,那個之前講話很機車琪琪,她竟然讀完博士,現在在大學裡當教授。我的媽呀!她會不會誤人子弟呀?」 我聽完,覺得不太對勁。

我說:「剛剛聽你說這些,好像看見他們有好的發展,你不是很開心。」接著問:「你最近怎麼了嗎?」 他停頓了一會兒,說:「唉!我也不知道,我好像有點『見不得人好』!」

【瀏覽社群媒體引發比較壓力】

「以前會這樣嗎?」我印象中,學生時代的他,不曾對其他人說三道四的。

老友說:「好像,越長大越是如此,出了社會,常常看人不順眼,總覺得別人『憑什麼』?」

「憑什麼?」

「就是,憑什麼可以比我早升遷、比我早買車、比我住得房子還要大 ……」

他嘆了口氣,又說:「每次滑臉書,看到大家的發文,都會越看越沮喪!」

坦白講,我也發現,常瀏覽社群媒體,會讓人不快樂,甚至倍感壓力。像是,看到同行出新書、作品受矚目、演講受歡迎,或者,去進修了些什麼新技能,我就感到心頭莫名沉重。

一開始,我沒意識到,只覺得悶悶不樂,後來,發現是滑了臉書的後遺症,便認真思考,我到底怎麼了? 看到別人在社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一面,確實會讓我有種「見不得別人好」的心情。

然而,人家過得好,我為什麼眼紅呢?說穿了,是擔心自己不如人,是看見自己不夠好!於是,透過批評別人「不配」或「憑什麼」,來掩飾那份自我厭惡感。其實是「嫉妒心」在作祟!如果心理不平衡更強烈,甚至還會不經意地攻擊對方。

【你在天堂,我在人間】

以前,我在學校服務時,擔任學校輔導教師。有一次,我到導師辦公室去發資料,順道和各班導師聊聊學生的狀況。遇到一位資深導師,我恭敬地向他說明,班上幾位特殊孩子的輔導近況;他卻在座位上翻著報紙,完全沒轉頭看我。

「說完了嗎?」他把報紙闔上,嘆了口氣說:「你們輔導老師在天堂,我們當導師的在人間,你們終於肯從天堂走來人間了呀!」,那口吻有些諷刺,也帶有攻擊性,任誰都聽得出來。

「沒有,你誤會了!」,「不,我們沒有在天堂!」,「不是,我們也是很忙碌的!」我想解釋些什麼,但覺得說也沒用,把這些話吞回去,趕快離開。他的這番話,令當時還年輕的我,感到很受傷,也耿耿於懷很久。

幾年後,我似乎想通了:「他大概是見不得人好吧!」 雖然,我也沒過得多好。或許,他真正想說的是:「我好苦」、「我好累」、「我壓力好大」、「我厭倦了這份工作!」只是,他是資深前輩,他不能承認;只能透過攻擊別人,來掩飾內心的自我厭惡。

或許,我當下更好的回應方式,是去關懷與同理他,聽他訴說自己的苦。

【不斷擔心自己落後給別人】

我問老友:「最近的生活不如意嗎?」

老友說:「倒也沒有!但,就是常常有一種『不如人』和『就要輸給別人』的感覺。」

「你對你的現況不滿嗎?」

「平心而論,也還好!我是該知足,但就是很擔心自己落後給別人。」  

原來,這樣的感覺,最早來自於兒時經驗。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老是提醒他,要更努力、不要鬆懈 ;總是拿表現更好的親友或同學,來和他的表現做比較。

他也不服輸,更加努力取得一番表現後,父母仍然要他戰戰兢兢,不可以因此自滿。儘管已經長大了,父母仍三不五時提醒,他還落後人家些什麼。

【能接納自己,才有能力欣賞別人】

「我好像把別人都當做假想敵了!」 在他身邊,環伺著許多潛在的競爭者,他得帶著敵意看待別人。如果不能贏過他人,就在嘴上佔人家便宜,透過四處說三道四來抒發心理壓力。

見不得人好,其實是擔心自己不夠好;甚至,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為了不要輸人,這份心態會鞭策著人力爭上游,成就通常不會太差;但同時,爬得越高,假想敵就越多,對自己的不滿也越深。

之所以會如此,很大的原因,與從小吸納了父母的過度焦慮有關。

「你已經長大了,要學會把父母對你的擔憂,交還給他們。」感激父母的擔憂,那背後正是對孩子的愛;同時,把這些情緒責任,交還給他們自己去承擔。如此,你才能真正學會欣賞自己、接納自己。

一旦願意肯定自己,當看到旁人的好表現時,也能真誠欣賞與祝福,而不是「見不得人好」

(本文撰寫於2021年7月7日)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