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信任
曾經在一次的親職講座中與家長談如何陪伴孩子讀書學習。會後,有個父親前來問我:「陳老師,你說的讀書方法都很有道理,有些我也有要求我孩子這麼做;可是,我的話他都聽不進去!」這是一個國三學生的家長,憂心忡忡。我問他:「是只有談到讀書學習這個話題他不聽你的,還是所有的事情都不聽?」他想了想,接著說:「這樣一講,好像很多事情都不太聽我的,他甚至很少主動開口跟我說話。」
親子關係的品質不良,給你再好的育兒偏方都沒有用。
古人說「不打不成器」;但現在父母要是動手教訓孩子,孩子頭也不回跑出家門不打緊,還知道打113要警察、社工來關切你。堅持錯誤與過時的教養方式,不僅無助於親子關係品質的維持,還會為親子互動帶來大災難。
【孩子最不能接受的教養方式】
我常告訴家長:「愛孩子的方式有千百種,孩子能接受的卻只有兩三種」。要尋覓到那兩三種孩子能接受的關愛方式,先了解一下孩子最不能接受的教養方式有哪些吧!
(一)話題總圍繞在課業:
孩子回家想跟父母分享學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卻永遠被問功課寫了沒、考試考了幾分;孩子提到與朋友相處的有趣經驗,父母卻要孩子的心思不要老是放在那些「沒用」的事情上,多花點時間管好功課。其實,孩子還有很多其他的部分期待被父母看見。
親愛的家長,試想,當你每天回家時,孩子問你的第一句話都是:「今天賺了多少錢」,你會覺得開心嗎?
(二)什麼都拿來跟別人比:
課業成績、才藝、身高、體重、言行舉止……什麼都可以拿來跟別人比。跟自家兄弟姊妹比、跟親友同事的小孩比,就算考滿分也要問班上有幾個同學跟你一樣。孩子小的時候比課業,成年後比學歷、比工作、比收入,接著比婚姻、比生幾個小孩……,從小比到大,永無止盡。
親愛的家長,試想,如果孩子整天跟你說:「同學的家裡很有錢,每年出國好幾次,我們家都沒有」、「同學有開名車的爸爸接送上下學,我卻要自己坐公車上學」,你做何感想呢?
(三)盡是找缺點、翻舊帳:
許多家長幻想著養出完美的孩子,於是不容許孩子犯點錯,便將關注的焦點全放在孩子的缺失上了。有的孩子各科都考得不錯,唯獨某科比較差,就硬是被家長抓住那個點拼命說教;孩子到親戚家忘了打聲招呼問好,就被當眾指責沒禮貌,讓孩子感到顏面盡失。找到了缺點不打緊,還要把過去類似的錯誤全都翻出來數落一遍。「難到我就這麼一文不值嗎?」有學生這樣對我控訴著父母。
親愛的家長,如果你無法凡事做到盡善盡美,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也要完美無瑕呢?孩子真有一天完美了,你是否會認為太完美也是一種缺點呢?
(四)過度幫孩子做決定:
孩子年幼時,沒有決定事情的能力,父母為孩子打理一切乃天經地義。孩子漸漸長大,許多父母仍將做決定的權力緊握在自己手中,不肯下放。小從生活中的吃什麼、穿什麼、一天的時間如何安排,大到學校科系的選擇、未來的職涯規劃等,都要孩子聽父母的。理由是「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聽我的鐵定不會錯;或者,我不放心你做的決定。簡單來講,就是管太多。等孩子到了真正需要獨立自主的年紀時,又反過來責怪孩子沒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
親愛的家長,試想,如果你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是個「媽寶」或「靠爸族」,是否正是你這個「寶媽/爸」造成的呢?
(五)情緒勒索:
有些父母不停地告訴孩子自己有多辛苦,勞心勞力都是為了孩子,同時指責孩子為什麼不能體諒父母的心情,好好表現、出人頭地呢?「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工作還不是為了你們,供你們讀書,給你們過好日子,難到你就不能認真一點嗎?」這種會讓孩子產生罪惡感與愧疚感的言行,就是一種情緒勒索。
乖孩子願意體諒父母,好好配合,但長久下來,每當想要獨立做自己,便認為是在背叛父母,一輩子活在罪惡感之中。而受不了情緒壓力的孩子便急於與父母切斷情緒連結,透過晚歸、避免碰面、長大後到很遠的地方唸書、工作,逃避與父母在情感上有任何接觸。
上述父母常見的教養行為,常是把孩子的心越推越遠的原因。
【界線,即使是孩子的界線都需要被尊重】
親愛的家長,當你發現孩子與你不再無話不談了,問點事情不是不理不睬,不然就是不耐煩、口出惡言,到最後乾脆來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相應不理。那麼,你得好好思考,是否長期以來用了上述幾個孩子難以接受的方式與孩子互動。許多家長無法覺察這些問題,當孩子越想遠離父母,父母便盯得更緊,逼得更嚴。
人與人的相處像是在跳雙人舞,你前進一步,我就退後一步;你要我前進一步,你就得先退後一步。
越是大一點的孩子,越需要他人尊重、肯定以及擁有自我獨立的空間,這便是界線(boundary)。即使是在親子關係中,也有界線的存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也不是父母本體的延伸,孩子的界線也需要被尊重的。
明白了這一點,父母便不會認為自己有權力控制孩子,而是懂得尊重與支持孩子的發展,即使孩子的決定或表現不如我們的期待,也得相信孩子自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用這樣的態度與孩子相處,便是「信任」。
【因為信任……】
因為信任,你對孩子才不會有不合理的期待,你不會只看到你想看的,而是能夠完整地看見孩子的全貌。你會發現,在孩子身上,除了缺點之外,還有優點的存在;並且能夠去讚美、肯定那些美好的地方。如此孩子將會更有自信,每天都是朝氣蓬勃的。
因為信任,你會知道孩子自有能力去因應他的課業任務,就算課業成績不理想,你也會相信他有著其他的能耐幫助自己活出美好的人生。於是,你會願意與孩子一同討論任何話題,你們將能無話不談;而在良好的溝通品質下,你的建議也將更容易被孩子採納。
因為信任,你會相信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生下來自有其存在的價值,不需要透過與他人比較來證明什麼。我們唯一需要比較的人只有自己,幫助孩子看見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的自己更進步一些,更快樂成長一些,這就是成功的父母。
因為信任,你會相信孩子有能力打理自己的生活。於是你不用每天緊迫盯人,不用干涉孩子的每件大小事情。當孩子有了主導自己生活的空間,他便有了練習做決定的機會;他可以練習成功,也可以練習犯錯。父母只需要與他充分討論,提供一些意見或觀點,最後尊重孩子的決定,放手並全力支持孩子的決定。因為是孩子自己做的決定,所以他得為自己負起完全的責任,他將會成為一個更有責任感的人。
因為信任,你會知道父母有責任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滋養,但孩子不需要為了報答父母的辛勞而努力或功成名就,他們只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於是你不會無意識地利用罪惡感來控制你的孩子,讓他永遠困在愧疚與矛盾的情緒牢籠中。
如此,你的勤奮努力將成為孩子的楷模,而是不是孩子的情緒壓力來源。
【信任在親子教養中的實踐】
許多人以為,信任就等於放縱孩子,對孩子什麼都不管。事實上,信任是一種尊重,將孩子當作獨立自主且有能力自我照顧的個體的表現。
信任,不是嘴巴說說而已。信任,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要實踐在與孩子的互動之中的。首先覺察到自己是否一直用著不能被孩子接受的方式在教養孩子,並且開始在每一次與孩子的互動中練習著「信任」。包括:
(一)擴展與孩子之間的話題,而不是總在談課業。
(二)停止與別人比較,讓孩子看見自己一天比一天更進步,而不需透過與別人比較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三)欣賞孩子的優點,儘管再平凡無奇都值得被看見。
(四)給予孩子主導自己生活的空間;除非是攸關生死的大事,否則少干涉。
(五)無條件地提供孩子成長所需的一切滋養,停止情緒勒索或一切條件式交換的行為。
孩子在被信任的氛圍下長大,最能活出自己的生命力,也能一直與父母有著正向與溫暖的互動關係。信任,是身為父母的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親愛的家長,現在就開始學習信任吧!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品】《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圓神出版,2019)、《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圓神出版,2018)、《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2017)、《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2016) ★演講課程邀約:https://goo.gl/FxHc7i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