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逃亡的開始,通常是因為沒有選擇的餘地。

聯合新聞網 卡拉女巫
圖/Pixabay

根據1951年聯合國通過的《難民地位公約》第1條的規定,難民是指因種族、宗教、國籍、特殊社會團體成員或政治見解,而有恐懼被迫害的充分理由,置身在原籍國領域外不願或不能返回原籍國或受該國保護的人。一些區域性的公約在聯合國上述公約的基礎上,也對難民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擴展和細化。例如《關於非洲難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約》規定:「難民一詞亦適用於由於其居住國或國籍國部分或全部地遭到外來侵略、占領、外國統治或出現嚴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離開自己的習慣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國或國籍國以外尋求避難的任何人。」

公約定義了難民、難民的資格及權利、以及提供難民庇護的國家所應負責任的一項國際公約。

公約亦載明難民的消極資格(如戰爭罪犯不屬難民)。此外,為協助受母國壓迫者、難民、無國籍者尋求庇護的必要,只要持有依據該公約簽發之旅行文件,即可免簽證(visa-free)旅行遷徙。自2000年12月起,聯合國決議以每年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UNHCR)全球年度趨勢報告中說,截至2018年底統計到的7080萬人只是「保守估計」,主要是因為少算了逃離委內瑞拉經濟危機的人數。在2017年底,有6850萬人因暴力或迫害而流離失所,相較之下,這個數字相較過去20年來成長巨大。難民署認為,流離失所人數增加的部分原因是衣索比亞爆發種族衝突,加上委內瑞拉經濟崩潰引發糧食及醫療用品短缺危機,導致每天有數千人逃離祖國。總地來說,全球流離失所的人數在過去20年增加一倍,如今已超越泰國總人口數。

全世界大約每分鐘有24個人不顧一切逃離戰爭、擺脫迫害或恐怖。

圖/Pixabay

一場逃亡的開始,通常是因為沒有選擇的餘地。

《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記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難民,以及跨地中海的悲劇航程》

一篇篇真實故事,微弱訴說著幾百幾千萬已經發生、正在發生,戰爭造成的無助現實。

在相對受保護且和平的生活裡,如果有天突然不得不迅速打包逃難,除了證件,我還會還能帶走什麼東西?過去已經回不去,未來還不存在,這種完全絕望的感覺,我沒辦法真正想像。

如果真的發生,還能有勇氣像他們一樣努力活下去嗎?

書中很多敘利亞人提到「這世界把我們遺忘在這裡。」真的很難否認,只能沉默。

相對於出生在台灣的我們,他們是完全看不到希望的一代,有些人曾經也是中產階級,一夕間開始逃亡,沒有身分、沒有國家保護,就算費盡一切努力逃往其他國家成為合法難民,還是會被恐懼、歧視淹沒,無法翻身。而且經歷了太多死亡、戰爭,很難想像要如何對這個世界重懷善意與希望。此外就算真有一天,戰爭能夠結束,極需重建他們的國家,但那些從未有機會受教育的孩子們,真能夠重整自己的國家嗎?

《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是一本,讀了無助,看了沉默,卻更應該要關心的議題。

因為,這些也有可能哪天就發生在我們身上,只是我們還不知道,就像戰爭開始前的他們。

(補充說明:2014年起,已有超過300萬人逃離委內瑞拉,去年平均至少每日有5000人逃離)

先前有則影片很值得大家反思,可以參考看看:

#withRefugees

閱讀 新書

推薦文章

留言